格木教育LOGO

上岸船
格木造
辅导课程
  • 辅导课程
  • 网校视频
  • 招考信息
  • 师资团队
  • 备考资料
  • 公司新闻
推荐课程:面授课程
当前位置: 首页 > 考试题库 > 答题详情
公务员专项真题9
考试类型:公务员

本测试共 30
  • 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教导我们说:应当从客观存在着的实际事物出发,从其中引出规律,作为我们行动的向导。为此目的,就要像马克思所说的详细地占有材料,加以科学的分析和综合的研究。我们的许多人却是相反,不去这样做。其中许多人是做研究工作的,但是他们对于研究今天的中国和昨天的中国一概无兴趣,只把兴趣放在脱离实际的空洞的“理论”研究上。许多人是做实际工作的,他们也不注意客观情况的研究,往往单凭热情,把感想当政策。这两种人都凭主观,忽视客观实际事物的存在。或作讲演,则甲乙丙丁、一二三四的一大串;或作文章,则夸夸其谈的一大篇。无实事求是之意,有哗众取宠之心。华而不实,脆而不坚。自以为是,老子天下第一,“钦差大臣”满天飞。这就是我们队伍中若干同志的作风。这种作风,拿了律己,则害了自己;拿了教人,则害了别人;拿了指导革命,则害了革命。总之,这种反科学的反马克思列宁主义的主观主义的方法,是共产党的大敌,是工人阶级的大敌,是人民的大敌,是民族的大敌,是党性不纯的一种表现。



    “或作讲演,则甲乙丙丁、一二三四的一大串”的意思是: (单选题)
    讲演只罗列现象,脱离实际,缺乏分析
    讲演条理性较强,但内容繁冗拖沓
    讲演内容全面,但缺乏条理性
    讲演内容繁冗拖沓,条理性也欠妥当
  • 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教导我们说:应当从客观存在着的实际事物出发,从其中引出规律,作为我们行动的向导。为此目的,就要像马克思所说的详细地占有材料,加以科学的分析和综合的研究。我们的许多人却是相反,不去这样做。其中许多人是做研究工作的,但是他们对于研究今天的中国和昨天的中国一概无兴趣,只把兴趣放在脱离实际的空洞的“理论”研究上。许多人是做实际工作的,他们也不注意客观情况的研究,往往单凭热情,把感想当政策。这两种人都凭主观,忽视客观实际事物的存在。或作讲演,则甲乙丙丁、一二三四的一大串;或作文章,则夸夸其谈的一大篇。无实事求是之意,有哗众取宠之心。华而不实,脆而不坚。自以为是,老子天下第一,“钦差大臣”满天飞。这就是我们队伍中若干同志的作风。这种作风,拿了律己,则害了自己;拿了教人,则害了别人;拿了指导革命,则害了革命。总之,这种反科学的反马克思列宁主义的主观主义的方法,是共产党的大敌,是工人阶级的大敌,是人民的大敌,是民族的大敌,是党性不纯的一种表现。



    “我们的许多人却是相反”,相反的表现的共同思想根源是: (单选题)
    单凭热情,脱离实际
    研究空洞的理论
    把感想当政策
    都凭主观,忽视客观实际事物的存在
  • 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教导我们说:应当从客观存在着的实际事物出发,从其中引出规律,作为我们行动的向导。为此目的,就要像马克思所说的详细地占有材料,加以科学的分析和综合的研究。我们的许多人却是相反,不去这样做。其中许多人是做研究工作的,但是他们对于研究今天的中国和昨天的中国一概无兴趣,只把兴趣放在脱离实际的空洞的“理论”研究上。许多人是做实际工作的,他们也不注意客观情况的研究,往往单凭热情,把感想当政策。这两种人都凭主观,忽视客观实际事物的存在。或作讲演,则甲乙丙丁、一二三四的一大串;或作文章,则夸夸其谈的一大篇。无实事求是之意,有哗众取宠之心。华而不实,脆而不坚。自以为是,老子天下第一,“钦差大臣”满天飞。这就是我们队伍中若干同志的作风。这种作风,拿了律己,则害了自己;拿了教人,则害了别人;拿了指导革命,则害了革命。总之,这种反科学的反马克思列宁主义的主观主义的方法,是共产党的大敌,是工人阶级的大敌,是人民的大敌,是民族的大敌,是党性不纯的一种表现。



    “为此目的”中的“此目的”指的是: (单选题)
    研究客观存在的实际事物,从中引出科学规律
    详细地占有材料,加以科学的分析和综合的研究
    提倡理论联系实际,反对主观主义
    从实际出发,掌握客观规律,作为我们行动的向导
  • 文明是人类发展史上的特殊阶段,是人类脱离动物界后进一步脱离了原始野蛮状态的阶段。我们从考古学上怎么来判断呢?考古学发现和研究古代的物质遗存。现在我们主要依靠考古来论证文明起源,就需要在考古方面找到文明的标志。这不只是中国考古学的问题,也是一个世界考古学的普遍问题。对于考古学中的文明标准,国际上现在有一些通行的标准,这些标准是外国学者在考古工作中提出的,是不是完全适合中国的情况,当然还需要进一步考虑,可是直到今天为止,我们国内学术界还是使用这样的标准。

    我在这里向大家介绍一下这些标准是怎么出现的。这些标准得以流行是由于一本很流行的书。这本书1968年出版,作者格林·丹尼尔是英国学者,长期担任剑桥大学考古学系主任,他主要研究欧洲考古,而他还研究考古学的历史,担任过世界考古学史会议的主席。他写了一本书叫《最初的文明》,副标题是“文明起源的考古学”,书虽然很小,可是很流行,成为西方国家考古学生的必读书,不单在英国出版,美国等一些地方都有版本。就是这本书把刚才说的考古学上通行的文明标准普及到了全世界。其实这些标准并不是由丹尼尔提出的,我们仔细读一下他的书就知道,这是在1958年美国芝加哥大学东方研究所召开的一次研讨会上提出的。芝加哥大学东方研究所在近东考古和历史方面的研究是很权威的,这个研究所当时召开了一个“近东文明起源学术研讨会”,会上有一位学者叫克拉克洪,他提出了文明的三条标准,而后经丹尼尔补充,通过《最初的文明》一书在全世界得到了普及。

    这三条标准是什么?第一条标准就是要有城市,就是发掘出的遗址中应该有城市,如果都是原始的小聚落是不行的,要有城市,也就是要有城市和乡村的对比和差别。这个标准还有量的限制,作为一个城市要能容纳五千人以上的人口。第二个条件是文字,没有文字的文明很难想象,因为没有文字的发明,人类的思想文化的积累就不可能存留和传播。第三个条件是要有复杂的礼仪建筑,什么叫复杂的礼仪建筑呢?简单来说,就是一个建筑物不是为了一般生活需要而建造的,而是为了宗教的、政治的或者经济的原因而特别建造的一种复杂的建筑。比如说古代埃及的金字塔,任何人去参观,站在金字塔前,对着狮身人面像,都会感觉到这是一种文明,这是没问题的。你不能说它是原始的,还是处在蒙昧、野蛮的状态,因为金字塔是坟墓,如果仅为了一般需要,无论如何也不需要建造这样大的建筑。它之所以被建造,是因为要尊重法老,使法老的神灵可以永存,这就代表了文明时代的阶级分化和统治。

    由克拉克洪归纳提出、经过丹尼尔推广的考古学上的文明标准,就是这三条。他们说,由于古代遗留的信息很少,只要有两条就够了,而在两条里面,文字是不可缺的,有了文字再有其他的一种,就可以认为是文明社会了。这个看法传到东方,不管是在日本还是中国,学者都觉得有点不够,提出来最好再加上一条,就是冶金术的发明和使用。现在在我们国内,冶金术被普遍认为是一个标准,那么我们就有四条标准了。当然,这些标准是不是真正适合我们中国古代的历史状况,我看将来还可以讨论研究。


    根据文意,下列推论中正确的一项是: (单选题)
    中国和日本的文明形态和欧美有很大的差异,所以要使用不同的文明标准
    没有文字的现代民族还没有进入文明阶段
    我国和日本学者认为,不会使用金属的民族没有进入文明阶段
    文明的标准是一个可以进一步讨论的问题
  • 文明是人类发展史上的特殊阶段,是人类脱离动物界后进一步脱离了原始野蛮状态的阶段。我们从考古学上怎么来判断呢?考古学发现和研究古代的物质遗存。现在我们主要依靠考古来论证文明起源,就需要在考古方面找到文明的标志。这不只是中国考古学的问题,也是一个世界考古学的普遍问题。对于考古学中的文明标准,国际上现在有一些通行的标准,这些标准是外国学者在考古工作中提出的,是不是完全适合中国的情况,当然还需要进一步考虑,可是直到今天为止,我们国内学术界还是使用这样的标准。

    我在这里向大家介绍一下这些标准是怎么出现的。这些标准得以流行是由于一本很流行的书。这本书1968年出版,作者格林·丹尼尔是英国学者,长期担任剑桥大学考古学系主任,他主要研究欧洲考古,而他还研究考古学的历史,担任过世界考古学史会议的主席。他写了一本书叫《最初的文明》,副标题是“文明起源的考古学”,书虽然很小,可是很流行,成为西方国家考古学生的必读书,不单在英国出版,美国等一些地方都有版本。就是这本书把刚才说的考古学上通行的文明标准普及到了全世界。其实这些标准并不是由丹尼尔提出的,我们仔细读一下他的书就知道,这是在1958年美国芝加哥大学东方研究所召开的一次研讨会上提出的。芝加哥大学东方研究所在近东考古和历史方面的研究是很权威的,这个研究所当时召开了一个“近东文明起源学术研讨会”,会上有一位学者叫克拉克洪,他提出了文明的三条标准,而后经丹尼尔补充,通过《最初的文明》一书在全世界得到了普及。

    这三条标准是什么?第一条标准就是要有城市,就是发掘出的遗址中应该有城市,如果都是原始的小聚落是不行的,要有城市,也就是要有城市和乡村的对比和差别。这个标准还有量的限制,作为一个城市要能容纳五千人以上的人口。第二个条件是文字,没有文字的文明很难想象,因为没有文字的发明,人类的思想文化的积累就不可能存留和传播。第三个条件是要有复杂的礼仪建筑,什么叫复杂的礼仪建筑呢?简单来说,就是一个建筑物不是为了一般生活需要而建造的,而是为了宗教的、政治的或者经济的原因而特别建造的一种复杂的建筑。比如说古代埃及的金字塔,任何人去参观,站在金字塔前,对着狮身人面像,都会感觉到这是一种文明,这是没问题的。你不能说它是原始的,还是处在蒙昧、野蛮的状态,因为金字塔是坟墓,如果仅为了一般需要,无论如何也不需要建造这样大的建筑。它之所以被建造,是因为要尊重法老,使法老的神灵可以永存,这就代表了文明时代的阶级分化和统治。

    由克拉克洪归纳提出、经过丹尼尔推广的考古学上的文明标准,就是这三条。他们说,由于古代遗留的信息很少,只要有两条就够了,而在两条里面,文字是不可缺的,有了文字再有其他的一种,就可以认为是文明社会了。这个看法传到东方,不管是在日本还是中国,学者都觉得有点不够,提出来最好再加上一条,就是冶金术的发明和使用。现在在我们国内,冶金术被普遍认为是一个标准,那么我们就有四条标准了。当然,这些标准是不是真正适合我们中国古代的历史状况,我看将来还可以讨论研究。


    对“文明”的表述中,不正确的一项是: (单选题)
    文明是人类与动物的分界线
    文明是考古学研究的对象之一
    只有人类才有文明,动物没有文明可言
    城市是文明的象征
  • 文明是人类发展史上的特殊阶段,是人类脱离动物界后进一步脱离了原始野蛮状态的阶段。我们从考古学上怎么来判断呢?考古学发现和研究古代的物质遗存。现在我们主要依靠考古来论证文明起源,就需要在考古方面找到文明的标志。这不只是中国考古学的问题,也是一个世界考古学的普遍问题。对于考古学中的文明标准,国际上现在有一些通行的标准,这些标准是外国学者在考古工作中提出的,是不是完全适合中国的情况,当然还需要进一步考虑,可是直到今天为止,我们国内学术界还是使用这样的标准。

    我在这里向大家介绍一下这些标准是怎么出现的。这些标准得以流行是由于一本很流行的书。这本书1968年出版,作者格林·丹尼尔是英国学者,长期担任剑桥大学考古学系主任,他主要研究欧洲考古,而他还研究考古学的历史,担任过世界考古学史会议的主席。他写了一本书叫《最初的文明》,副标题是“文明起源的考古学”,书虽然很小,可是很流行,成为西方国家考古学生的必读书,不单在英国出版,美国等一些地方都有版本。就是这本书把刚才说的考古学上通行的文明标准普及到了全世界。其实这些标准并不是由丹尼尔提出的,我们仔细读一下他的书就知道,这是在1958年美国芝加哥大学东方研究所召开的一次研讨会上提出的。芝加哥大学东方研究所在近东考古和历史方面的研究是很权威的,这个研究所当时召开了一个“近东文明起源学术研讨会”,会上有一位学者叫克拉克洪,他提出了文明的三条标准,而后经丹尼尔补充,通过《最初的文明》一书在全世界得到了普及。

    这三条标准是什么?第一条标准就是要有城市,就是发掘出的遗址中应该有城市,如果都是原始的小聚落是不行的,要有城市,也就是要有城市和乡村的对比和差别。这个标准还有量的限制,作为一个城市要能容纳五千人以上的人口。第二个条件是文字,没有文字的文明很难想象,因为没有文字的发明,人类的思想文化的积累就不可能存留和传播。第三个条件是要有复杂的礼仪建筑,什么叫复杂的礼仪建筑呢?简单来说,就是一个建筑物不是为了一般生活需要而建造的,而是为了宗教的、政治的或者经济的原因而特别建造的一种复杂的建筑。比如说古代埃及的金字塔,任何人去参观,站在金字塔前,对着狮身人面像,都会感觉到这是一种文明,这是没问题的。你不能说它是原始的,还是处在蒙昧、野蛮的状态,因为金字塔是坟墓,如果仅为了一般需要,无论如何也不需要建造这样大的建筑。它之所以被建造,是因为要尊重法老,使法老的神灵可以永存,这就代表了文明时代的阶级分化和统治。

    由克拉克洪归纳提出、经过丹尼尔推广的考古学上的文明标准,就是这三条。他们说,由于古代遗留的信息很少,只要有两条就够了,而在两条里面,文字是不可缺的,有了文字再有其他的一种,就可以认为是文明社会了。这个看法传到东方,不管是在日本还是中国,学者都觉得有点不够,提出来最好再加上一条,就是冶金术的发明和使用。现在在我们国内,冶金术被普遍认为是一个标准,那么我们就有四条标准了。当然,这些标准是不是真正适合我们中国古代的历史状况,我看将来还可以讨论研究。


    以下对我国使用的文明标准,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单选题)
    我国现在使用的文明标准与世界通行的标准完全相同
    我国现在使用的文明标准与日本的标准完全相同
    我国现在使用的文明标准中包括必须要有复杂的礼仪建筑
    我国现在使用的文明标准是在世界通行的标准的基础上做了适当补充得到的
  • 文明是人类发展史上的特殊阶段,是人类脱离动物界后进一步脱离了原始野蛮状态的阶段。我们从考古学上怎么来判断呢?考古学发现和研究古代的物质遗存。现在我们主要依靠考古来论证文明起源,就需要在考古方面找到文明的标志。这不只是中国考古学的问题,也是一个世界考古学的普遍问题。对于考古学中的文明标准,国际上现在有一些通行的标准,这些标准是外国学者在考古工作中提出的,是不是完全适合中国的情况,当然还需要进一步考虑,可是直到今天为止,我们国内学术界还是使用这样的标准。

    我在这里向大家介绍一下这些标准是怎么出现的。这些标准得以流行是由于一本很流行的书。这本书1968年出版,作者格林·丹尼尔是英国学者,长期担任剑桥大学考古学系主任,他主要研究欧洲考古,而他还研究考古学的历史,担任过世界考古学史会议的主席。他写了一本书叫《最初的文明》,副标题是“文明起源的考古学”,书虽然很小,可是很流行,成为西方国家考古学生的必读书,不单在英国出版,美国等一些地方都有版本。就是这本书把刚才说的考古学上通行的文明标准普及到了全世界。其实这些标准并不是由丹尼尔提出的,我们仔细读一下他的书就知道,这是在1958年美国芝加哥大学东方研究所召开的一次研讨会上提出的。芝加哥大学东方研究所在近东考古和历史方面的研究是很权威的,这个研究所当时召开了一个“近东文明起源学术研讨会”,会上有一位学者叫克拉克洪,他提出了文明的三条标准,而后经丹尼尔补充,通过《最初的文明》一书在全世界得到了普及。

    这三条标准是什么?第一条标准就是要有城市,就是发掘出的遗址中应该有城市,如果都是原始的小聚落是不行的,要有城市,也就是要有城市和乡村的对比和差别。这个标准还有量的限制,作为一个城市要能容纳五千人以上的人口。第二个条件是文字,没有文字的文明很难想象,因为没有文字的发明,人类的思想文化的积累就不可能存留和传播。第三个条件是要有复杂的礼仪建筑,什么叫复杂的礼仪建筑呢?简单来说,就是一个建筑物不是为了一般生活需要而建造的,而是为了宗教的、政治的或者经济的原因而特别建造的一种复杂的建筑。比如说古代埃及的金字塔,任何人去参观,站在金字塔前,对着狮身人面像,都会感觉到这是一种文明,这是没问题的。你不能说它是原始的,还是处在蒙昧、野蛮的状态,因为金字塔是坟墓,如果仅为了一般需要,无论如何也不需要建造这样大的建筑。它之所以被建造,是因为要尊重法老,使法老的神灵可以永存,这就代表了文明时代的阶级分化和统治。

    由克拉克洪归纳提出、经过丹尼尔推广的考古学上的文明标准,就是这三条。他们说,由于古代遗留的信息很少,只要有两条就够了,而在两条里面,文字是不可缺的,有了文字再有其他的一种,就可以认为是文明社会了。这个看法传到东方,不管是在日本还是中国,学者都觉得有点不够,提出来最好再加上一条,就是冶金术的发明和使用。现在在我们国内,冶金术被普遍认为是一个标准,那么我们就有四条标准了。当然,这些标准是不是真正适合我们中国古代的历史状况,我看将来还可以讨论研究。


    下列哪项不是文明标准: (单选题)
    一定要有迹象表明出现了文明时代的阶级分化和统治
    一定要有文化留存和传播的手段
    一定要显示出城乡差别
    一定要有记载当时人的思想文化的典籍
  • 文明是人类发展史上的特殊阶段,是人类脱离动物界后进一步脱离了原始野蛮状态的阶段。我们从考古学上怎么来判断呢?考古学发现和研究古代的物质遗存。现在我们主要依靠考古来论证文明起源,就需要在考古方面找到文明的标志。这不只是中国考古学的问题,也是一个世界考古学的普遍问题。对于考古学中的文明标准,国际上现在有一些通行的标准,这些标准是外国学者在考古工作中提出的,是不是完全适合中国的情况,当然还需要进一步考虑,可是直到今天为止,我们国内学术界还是使用这样的标准。

    我在这里向大家介绍一下这些标准是怎么出现的。这些标准得以流行是由于一本很流行的书。这本书1968年出版,作者格林·丹尼尔是英国学者,长期担任剑桥大学考古学系主任,他主要研究欧洲考古,而他还研究考古学的历史,担任过世界考古学史会议的主席。他写了一本书叫《最初的文明》,副标题是“文明起源的考古学”,书虽然很小,可是很流行,成为西方国家考古学生的必读书,不单在英国出版,美国等一些地方都有版本。就是这本书把刚才说的考古学上通行的文明标准普及到了全世界。其实这些标准并不是由丹尼尔提出的,我们仔细读一下他的书就知道,这是在1958年美国芝加哥大学东方研究所召开的一次研讨会上提出的。芝加哥大学东方研究所在近东考古和历史方面的研究是很权威的,这个研究所当时召开了一个“近东文明起源学术研讨会”,会上有一位学者叫克拉克洪,他提出了文明的三条标准,而后经丹尼尔补充,通过《最初的文明》一书在全世界得到了普及。

    这三条标准是什么?第一条标准就是要有城市,就是发掘出的遗址中应该有城市,如果都是原始的小聚落是不行的,要有城市,也就是要有城市和乡村的对比和差别。这个标准还有量的限制,作为一个城市要能容纳五千人以上的人口。第二个条件是文字,没有文字的文明很难想象,因为没有文字的发明,人类的思想文化的积累就不可能存留和传播。第三个条件是要有复杂的礼仪建筑,什么叫复杂的礼仪建筑呢?简单来说,就是一个建筑物不是为了一般生活需要而建造的,而是为了宗教的、政治的或者经济的原因而特别建造的一种复杂的建筑。比如说古代埃及的金字塔,任何人去参观,站在金字塔前,对着狮身人面像,都会感觉到这是一种文明,这是没问题的。你不能说它是原始的,还是处在蒙昧、野蛮的状态,因为金字塔是坟墓,如果仅为了一般需要,无论如何也不需要建造这样大的建筑。它之所以被建造,是因为要尊重法老,使法老的神灵可以永存,这就代表了文明时代的阶级分化和统治。

    由克拉克洪归纳提出、经过丹尼尔推广的考古学上的文明标准,就是这三条。他们说,由于古代遗留的信息很少,只要有两条就够了,而在两条里面,文字是不可缺的,有了文字再有其他的一种,就可以认为是文明社会了。这个看法传到东方,不管是在日本还是中国,学者都觉得有点不够,提出来最好再加上一条,就是冶金术的发明和使用。现在在我们国内,冶金术被普遍认为是一个标准,那么我们就有四条标准了。当然,这些标准是不是真正适合我们中国古代的历史状况,我看将来还可以讨论研究。


    关于考古学中的文明标准的表述中,正确的一项是: (单选题)
    现在通行的文明标准是由格林·丹尼尔提出的
    现在通行的文明标准不是一个人提出来的
    现在通行的文明标准并不适合中国的情况,需要进一步补充修正
    论证文明的起源,一定要找到考古学上的证据
  • 大洋钻探:揭示地球环境的历史档案

    为了解自己生存环境的变化,人类对地球的视野不但要在空间上拓宽,也需要在时间上扩展。地球的环境演变,在不同场合留下了各种各样的“历史档案”,惟独在深海沉积中留下的最为连续、最为全面。对深海大规模的系统研究开始于1968年的深海钻探计划。“深海钻探”、“大洋钻探”和“综合大洋钻探”深海研究的三部曲,是国际地球科学历时最长、规模最大,也是成绩最为突出的合作研究计划。前面说到的“板块”理论,正是DSDP在大西洋洋底的钻探取样和测年分析,发现从大洋中脊向两侧的玄武岩基底年龄越来越老,为洋底扩张的假说提供了决定性的证据。30年前在南大洋的钻探,发现澳洲和南美洲是在二三千万年前才完全离开南极大陆的,于是南大洋形成环南极洋流,造成南极的“热隔离”,结果导致南极冰盖的出现。深海钻探的这项发现,被誉为古海洋学新学科建立的标志。

    总之,深海钻探和大洋钻探35年来在全球各大洋钻井近3000口,证实了板块构造学说,创立了古海洋学,把地质学从陆地扩展到全球,导致地球科学一场真正的革命,改变了固体地球科学几乎每一个分支的发展轨迹。

    ①确实,一些地球环境的历史变化,没有深海海底的钻探取样,是可能发现不了的。②到533万年前海面上升,与大西洋的通道恢复时,“地中海盐度危机”便告结束,大西洋水又呈瀑布状泻入地中海。③现在查明,由于地中海四面被陆地包围,只以水深300米的直布罗陀海峡与地中海连通,一旦构造运动将通道锁闭,地中海便变为一个巨型蒸发盐湖。④20世纪70年代初地中海的深海钻探,发现了二三千米厚的岩盐、石膏层。⑤这类蒸发岩应当是干旱地区的产物,地中海现在水深可达5000米,面积相当于黄海、渤海、东海总和的两倍,居然出现沙漠环境下的岩层,成为轰动一时的科学新闻。⑥距今596万年前开始,相当于全大洋6% 的盐分在这里沉淀形成巨厚的蒸发岩层。
    我们常说的沧海桑田是一个缓慢的过程,现在看来这一类超出常识范围的灾变事件,地质历史上也【  】。现在水深超过2000米的黑海,也只有20多米水深的海峡与地中海相通。近200万年来黑海基本上是个大湖,大约一万年前湖面低于地中海近百米,但随着冰盖消融、洋面上升,到7000多年前地中海海面上升,突破博斯普罗斯海峡涌入黑海,突然造成灾难性洪水事件,最近科学家考证,认为这就是圣经里“诺亚方舟”故事的原型。
    上述灾变属于区域性事件,深海钻探还发现了规模更大的全球性巨变。6亿年前,地球的两极大部分时间并没有冰层覆盖,像现在这样南北两极都有冰盖是绝无仅有的特殊时期。和现在反差最大的,是一亿年前恐龙盛行时的地球。当时,高纬度区的温度比现在高出15°C.,大气C.O2浓度至少比现在高3倍,出现了几百万年大洋底部缺氧的现象,在洋底发现有机质大量堆积,在中东是石油的形成期。
    距今最近的环境巨变,是两万年前的冰期,当时整个加拿大,美国和西欧的北部,全都压在几千米的冰盖之下。为什么会出现冰期?这种冰期还会不会再来?什么时候再来?一直是学术界必须回答的问题。现在已经明白:100年前阿尔卑斯山发现的几次大冰期、50年前太平洋沉积中碳酸盐含量的旋回,其实都是地球运行轨道几何形态变化。气候轨道驱动的发现和证实,是20世纪地球科学最辉煌的成就之一;轨道周期在世界各大洋地层中的对应性,为地质时期的纪年提供了天文学的标尺。但后来又发现,极地冰芯气泡反映的大气C.O2浓度,和深海沉积中氧同位素反映的冰盖消长,都和地球轨道呈现同样的周期现象。轨道周期如何能造成C.O2的变化?在冰期旋回中,究竟是高纬度冰盖的物理变化,还是低纬区碳循环的化学变化起着主导作用?这正是大洋钻探当前面临的课题。
    1999年春,由我国科学家建议、设计和主持的南海大洋钻探,钻井17口、取芯5000米,实现了中国海深海科学钻探零的突破,首次取得了2300万年气候旋回的深海连续记录,其中一个重要成果,就是发现了40~50万年大洋碳储库的长周期变化,为探索热带碳循环在气候轨道周期中的作用提出了新认识。



    文中【 】处应填入的词语是: (单选题)
    无处不在
    随时发生
    不乏实例
    比比皆是
  • 大洋钻探:揭示地球环境的历史档案

    为了解自己生存环境的变化,人类对地球的视野不但要在空间上拓宽,也需要在时间上扩展。地球的环境演变,在不同场合留下了各种各样的“历史档案”,惟独在深海沉积中留下的最为连续、最为全面。对深海大规模的系统研究开始于1968年的深海钻探计划。“深海钻探”、“大洋钻探”和“综合大洋钻探”深海研究的三部曲,是国际地球科学历时最长、规模最大,也是成绩最为突出的合作研究计划。前面说到的“板块”理论,正是DSDP在大西洋洋底的钻探取样和测年分析,发现从大洋中脊向两侧的玄武岩基底年龄越来越老,为洋底扩张的假说提供了决定性的证据。30年前在南大洋的钻探,发现澳洲和南美洲是在二三千万年前才完全离开南极大陆的,于是南大洋形成环南极洋流,造成南极的“热隔离”,结果导致南极冰盖的出现。深海钻探的这项发现,被誉为古海洋学新学科建立的标志。

    总之,深海钻探和大洋钻探35年来在全球各大洋钻井近3000口,证实了板块构造学说,创立了古海洋学,把地质学从陆地扩展到全球,导致地球科学一场真正的革命,改变了固体地球科学几乎每一个分支的发展轨迹。

    ①确实,一些地球环境的历史变化,没有深海海底的钻探取样,是可能发现不了的。②到533万年前海面上升,与大西洋的通道恢复时,“地中海盐度危机”便告结束,大西洋水又呈瀑布状泻入地中海。③现在查明,由于地中海四面被陆地包围,只以水深300米的直布罗陀海峡与地中海连通,一旦构造运动将通道锁闭,地中海便变为一个巨型蒸发盐湖。④20世纪70年代初地中海的深海钻探,发现了二三千米厚的岩盐、石膏层。⑤这类蒸发岩应当是干旱地区的产物,地中海现在水深可达5000米,面积相当于黄海、渤海、东海总和的两倍,居然出现沙漠环境下的岩层,成为轰动一时的科学新闻。⑥距今596万年前开始,相当于全大洋6% 的盐分在这里沉淀形成巨厚的蒸发岩层。
    我们常说的沧海桑田是一个缓慢的过程,现在看来这一类超出常识范围的灾变事件,地质历史上也【  】。现在水深超过2000米的黑海,也只有20多米水深的海峡与地中海相通。近200万年来黑海基本上是个大湖,大约一万年前湖面低于地中海近百米,但随着冰盖消融、洋面上升,到7000多年前地中海海面上升,突破博斯普罗斯海峡涌入黑海,突然造成灾难性洪水事件,最近科学家考证,认为这就是圣经里“诺亚方舟”故事的原型。
    上述灾变属于区域性事件,深海钻探还发现了规模更大的全球性巨变。6亿年前,地球的两极大部分时间并没有冰层覆盖,像现在这样南北两极都有冰盖是绝无仅有的特殊时期。和现在反差最大的,是一亿年前恐龙盛行时的地球。当时,高纬度区的温度比现在高出15°C.,大气C.O2浓度至少比现在高3倍,出现了几百万年大洋底部缺氧的现象,在洋底发现有机质大量堆积,在中东是石油的形成期。
    距今最近的环境巨变,是两万年前的冰期,当时整个加拿大,美国和西欧的北部,全都压在几千米的冰盖之下。为什么会出现冰期?这种冰期还会不会再来?什么时候再来?一直是学术界必须回答的问题。现在已经明白:100年前阿尔卑斯山发现的几次大冰期、50年前太平洋沉积中碳酸盐含量的旋回,其实都是地球运行轨道几何形态变化。气候轨道驱动的发现和证实,是20世纪地球科学最辉煌的成就之一;轨道周期在世界各大洋地层中的对应性,为地质时期的纪年提供了天文学的标尺。但后来又发现,极地冰芯气泡反映的大气C.O2浓度,和深海沉积中氧同位素反映的冰盖消长,都和地球轨道呈现同样的周期现象。轨道周期如何能造成C.O2的变化?在冰期旋回中,究竟是高纬度冰盖的物理变化,还是低纬区碳循环的化学变化起着主导作用?这正是大洋钻探当前面临的课题。
    1999年春,由我国科学家建议、设计和主持的南海大洋钻探,钻井17口、取芯5000米,实现了中国海深海科学钻探零的突破,首次取得了2300万年气候旋回的深海连续记录,其中一个重要成果,就是发现了40~50万年大洋碳储库的长周期变化,为探索热带碳循环在气候轨道周期中的作用提出了新认识。



    第三自然段的6句话,合理的顺序是: (单选题)
    ①②③④⑤⑥
    ①④⑤③⑥②
    ⑥①②③④⑤
    ①③④⑤②⑥
  • 大洋钻探:揭示地球环境的历史档案

    为了解自己生存环境的变化,人类对地球的视野不但要在空间上拓宽,也需要在时间上扩展。地球的环境演变,在不同场合留下了各种各样的“历史档案”,惟独在深海沉积中留下的最为连续、最为全面。对深海大规模的系统研究开始于1968年的深海钻探计划。“深海钻探”、“大洋钻探”和“综合大洋钻探”深海研究的三部曲,是国际地球科学历时最长、规模最大,也是成绩最为突出的合作研究计划。前面说到的“板块”理论,正是DSDP在大西洋洋底的钻探取样和测年分析,发现从大洋中脊向两侧的玄武岩基底年龄越来越老,为洋底扩张的假说提供了决定性的证据。30年前在南大洋的钻探,发现澳洲和南美洲是在二三千万年前才完全离开南极大陆的,于是南大洋形成环南极洋流,造成南极的“热隔离”,结果导致南极冰盖的出现。深海钻探的这项发现,被誉为古海洋学新学科建立的标志。

    总之,深海钻探和大洋钻探35年来在全球各大洋钻井近3000口,证实了板块构造学说,创立了古海洋学,把地质学从陆地扩展到全球,导致地球科学一场真正的革命,改变了固体地球科学几乎每一个分支的发展轨迹。

    ①确实,一些地球环境的历史变化,没有深海海底的钻探取样,是可能发现不了的。②到533万年前海面上升,与大西洋的通道恢复时,“地中海盐度危机”便告结束,大西洋水又呈瀑布状泻入地中海。③现在查明,由于地中海四面被陆地包围,只以水深300米的直布罗陀海峡与地中海连通,一旦构造运动将通道锁闭,地中海便变为一个巨型蒸发盐湖。④20世纪70年代初地中海的深海钻探,发现了二三千米厚的岩盐、石膏层。⑤这类蒸发岩应当是干旱地区的产物,地中海现在水深可达5000米,面积相当于黄海、渤海、东海总和的两倍,居然出现沙漠环境下的岩层,成为轰动一时的科学新闻。⑥距今596万年前开始,相当于全大洋6% 的盐分在这里沉淀形成巨厚的蒸发岩层。
    我们常说的沧海桑田是一个缓慢的过程,现在看来这一类超出常识范围的灾变事件,地质历史上也【  】。现在水深超过2000米的黑海,也只有20多米水深的海峡与地中海相通。近200万年来黑海基本上是个大湖,大约一万年前湖面低于地中海近百米,但随着冰盖消融、洋面上升,到7000多年前地中海海面上升,突破博斯普罗斯海峡涌入黑海,突然造成灾难性洪水事件,最近科学家考证,认为这就是圣经里“诺亚方舟”故事的原型。
    上述灾变属于区域性事件,深海钻探还发现了规模更大的全球性巨变。6亿年前,地球的两极大部分时间并没有冰层覆盖,像现在这样南北两极都有冰盖是绝无仅有的特殊时期。和现在反差最大的,是一亿年前恐龙盛行时的地球。当时,高纬度区的温度比现在高出15°C.,大气C.O2浓度至少比现在高3倍,出现了几百万年大洋底部缺氧的现象,在洋底发现有机质大量堆积,在中东是石油的形成期。
    距今最近的环境巨变,是两万年前的冰期,当时整个加拿大,美国和西欧的北部,全都压在几千米的冰盖之下。为什么会出现冰期?这种冰期还会不会再来?什么时候再来?一直是学术界必须回答的问题。现在已经明白:100年前阿尔卑斯山发现的几次大冰期、50年前太平洋沉积中碳酸盐含量的旋回,其实都是地球运行轨道几何形态变化。气候轨道驱动的发现和证实,是20世纪地球科学最辉煌的成就之一;轨道周期在世界各大洋地层中的对应性,为地质时期的纪年提供了天文学的标尺。但后来又发现,极地冰芯气泡反映的大气C.O2浓度,和深海沉积中氧同位素反映的冰盖消长,都和地球轨道呈现同样的周期现象。轨道周期如何能造成C.O2的变化?在冰期旋回中,究竟是高纬度冰盖的物理变化,还是低纬区碳循环的化学变化起着主导作用?这正是大洋钻探当前面临的课题。
    1999年春,由我国科学家建议、设计和主持的南海大洋钻探,钻井17口、取芯5000米,实现了中国海深海科学钻探零的突破,首次取得了2300万年气候旋回的深海连续记录,其中一个重要成果,就是发现了40~50万年大洋碳储库的长周期变化,为探索热带碳循环在气候轨道周期中的作用提出了新认识。



    以下表述与文意不符的一项是: (单选题)
    我国科学家通过南海深海钻探,在大洋钻探的前沿问题的研究上做出了突出的贡献
    高纬度冰盖的物理变化由低纬度碳循环的化学变化主导,因此我们应当切实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
    研究证实,气候的变化与地球运行轨道的变化有对应性
    地球运行轨道的变化可能影响到大气中C.O2浓度
  • 大洋钻探:揭示地球环境的历史档案

    为了解自己生存环境的变化,人类对地球的视野不但要在空间上拓宽,也需要在时间上扩展。地球的环境演变,在不同场合留下了各种各样的“历史档案”,惟独在深海沉积中留下的最为连续、最为全面。对深海大规模的系统研究开始于1968年的深海钻探计划。“深海钻探”、“大洋钻探”和“综合大洋钻探”深海研究的三部曲,是国际地球科学历时最长、规模最大,也是成绩最为突出的合作研究计划。前面说到的“板块”理论,正是DSDP在大西洋洋底的钻探取样和测年分析,发现从大洋中脊向两侧的玄武岩基底年龄越来越老,为洋底扩张的假说提供了决定性的证据。30年前在南大洋的钻探,发现澳洲和南美洲是在二三千万年前才完全离开南极大陆的,于是南大洋形成环南极洋流,造成南极的“热隔离”,结果导致南极冰盖的出现。深海钻探的这项发现,被誉为古海洋学新学科建立的标志。

    总之,深海钻探和大洋钻探35年来在全球各大洋钻井近3000口,证实了板块构造学说,创立了古海洋学,把地质学从陆地扩展到全球,导致地球科学一场真正的革命,改变了固体地球科学几乎每一个分支的发展轨迹。

    ①确实,一些地球环境的历史变化,没有深海海底的钻探取样,是可能发现不了的。②到533万年前海面上升,与大西洋的通道恢复时,“地中海盐度危机”便告结束,大西洋水又呈瀑布状泻入地中海。③现在查明,由于地中海四面被陆地包围,只以水深300米的直布罗陀海峡与地中海连通,一旦构造运动将通道锁闭,地中海便变为一个巨型蒸发盐湖。④20世纪70年代初地中海的深海钻探,发现了二三千米厚的岩盐、石膏层。⑤这类蒸发岩应当是干旱地区的产物,地中海现在水深可达5000米,面积相当于黄海、渤海、东海总和的两倍,居然出现沙漠环境下的岩层,成为轰动一时的科学新闻。⑥距今596万年前开始,相当于全大洋6% 的盐分在这里沉淀形成巨厚的蒸发岩层。
    我们常说的沧海桑田是一个缓慢的过程,现在看来这一类超出常识范围的灾变事件,地质历史上也【  】。现在水深超过2000米的黑海,也只有20多米水深的海峡与地中海相通。近200万年来黑海基本上是个大湖,大约一万年前湖面低于地中海近百米,但随着冰盖消融、洋面上升,到7000多年前地中海海面上升,突破博斯普罗斯海峡涌入黑海,突然造成灾难性洪水事件,最近科学家考证,认为这就是圣经里“诺亚方舟”故事的原型。
    上述灾变属于区域性事件,深海钻探还发现了规模更大的全球性巨变。6亿年前,地球的两极大部分时间并没有冰层覆盖,像现在这样南北两极都有冰盖是绝无仅有的特殊时期。和现在反差最大的,是一亿年前恐龙盛行时的地球。当时,高纬度区的温度比现在高出15°C.,大气C.O2浓度至少比现在高3倍,出现了几百万年大洋底部缺氧的现象,在洋底发现有机质大量堆积,在中东是石油的形成期。
    距今最近的环境巨变,是两万年前的冰期,当时整个加拿大,美国和西欧的北部,全都压在几千米的冰盖之下。为什么会出现冰期?这种冰期还会不会再来?什么时候再来?一直是学术界必须回答的问题。现在已经明白:100年前阿尔卑斯山发现的几次大冰期、50年前太平洋沉积中碳酸盐含量的旋回,其实都是地球运行轨道几何形态变化。气候轨道驱动的发现和证实,是20世纪地球科学最辉煌的成就之一;轨道周期在世界各大洋地层中的对应性,为地质时期的纪年提供了天文学的标尺。但后来又发现,极地冰芯气泡反映的大气C.O2浓度,和深海沉积中氧同位素反映的冰盖消长,都和地球轨道呈现同样的周期现象。轨道周期如何能造成C.O2的变化?在冰期旋回中,究竟是高纬度冰盖的物理变化,还是低纬区碳循环的化学变化起着主导作用?这正是大洋钻探当前面临的课题。
    1999年春,由我国科学家建议、设计和主持的南海大洋钻探,钻井17口、取芯5000米,实现了中国海深海科学钻探零的突破,首次取得了2300万年气候旋回的深海连续记录,其中一个重要成果,就是发现了40~50万年大洋碳储库的长周期变化,为探索热带碳循环在气候轨道周期中的作用提出了新认识。



    对“冰期”的表述中,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单选题)
    冰期的出现与消失是一个无限交替的过程
    冰期的出现和消失与地球运行轨道有对应关系
    冰期的出现与否与大气中的C.O2没有关系
    以上都不符合文意
  • 大洋钻探:揭示地球环境的历史档案

    为了解自己生存环境的变化,人类对地球的视野不但要在空间上拓宽,也需要在时间上扩展。地球的环境演变,在不同场合留下了各种各样的“历史档案”,惟独在深海沉积中留下的最为连续、最为全面。对深海大规模的系统研究开始于1968年的深海钻探计划。“深海钻探”、“大洋钻探”和“综合大洋钻探”深海研究的三部曲,是国际地球科学历时最长、规模最大,也是成绩最为突出的合作研究计划。前面说到的“板块”理论,正是DSDP在大西洋洋底的钻探取样和测年分析,发现从大洋中脊向两侧的玄武岩基底年龄越来越老,为洋底扩张的假说提供了决定性的证据。30年前在南大洋的钻探,发现澳洲和南美洲是在二三千万年前才完全离开南极大陆的,于是南大洋形成环南极洋流,造成南极的“热隔离”,结果导致南极冰盖的出现。深海钻探的这项发现,被誉为古海洋学新学科建立的标志。

    总之,深海钻探和大洋钻探35年来在全球各大洋钻井近3000口,证实了板块构造学说,创立了古海洋学,把地质学从陆地扩展到全球,导致地球科学一场真正的革命,改变了固体地球科学几乎每一个分支的发展轨迹。

    ①确实,一些地球环境的历史变化,没有深海海底的钻探取样,是可能发现不了的。②到533万年前海面上升,与大西洋的通道恢复时,“地中海盐度危机”便告结束,大西洋水又呈瀑布状泻入地中海。③现在查明,由于地中海四面被陆地包围,只以水深300米的直布罗陀海峡与地中海连通,一旦构造运动将通道锁闭,地中海便变为一个巨型蒸发盐湖。④20世纪70年代初地中海的深海钻探,发现了二三千米厚的岩盐、石膏层。⑤这类蒸发岩应当是干旱地区的产物,地中海现在水深可达5000米,面积相当于黄海、渤海、东海总和的两倍,居然出现沙漠环境下的岩层,成为轰动一时的科学新闻。⑥距今596万年前开始,相当于全大洋6% 的盐分在这里沉淀形成巨厚的蒸发岩层。
    我们常说的沧海桑田是一个缓慢的过程,现在看来这一类超出常识范围的灾变事件,地质历史上也【  】。现在水深超过2000米的黑海,也只有20多米水深的海峡与地中海相通。近200万年来黑海基本上是个大湖,大约一万年前湖面低于地中海近百米,但随着冰盖消融、洋面上升,到7000多年前地中海海面上升,突破博斯普罗斯海峡涌入黑海,突然造成灾难性洪水事件,最近科学家考证,认为这就是圣经里“诺亚方舟”故事的原型。
    上述灾变属于区域性事件,深海钻探还发现了规模更大的全球性巨变。6亿年前,地球的两极大部分时间并没有冰层覆盖,像现在这样南北两极都有冰盖是绝无仅有的特殊时期。和现在反差最大的,是一亿年前恐龙盛行时的地球。当时,高纬度区的温度比现在高出15°C.,大气C.O2浓度至少比现在高3倍,出现了几百万年大洋底部缺氧的现象,在洋底发现有机质大量堆积,在中东是石油的形成期。
    距今最近的环境巨变,是两万年前的冰期,当时整个加拿大,美国和西欧的北部,全都压在几千米的冰盖之下。为什么会出现冰期?这种冰期还会不会再来?什么时候再来?一直是学术界必须回答的问题。现在已经明白:100年前阿尔卑斯山发现的几次大冰期、50年前太平洋沉积中碳酸盐含量的旋回,其实都是地球运行轨道几何形态变化。气候轨道驱动的发现和证实,是20世纪地球科学最辉煌的成就之一;轨道周期在世界各大洋地层中的对应性,为地质时期的纪年提供了天文学的标尺。但后来又发现,极地冰芯气泡反映的大气C.O2浓度,和深海沉积中氧同位素反映的冰盖消长,都和地球轨道呈现同样的周期现象。轨道周期如何能造成C.O2的变化?在冰期旋回中,究竟是高纬度冰盖的物理变化,还是低纬区碳循环的化学变化起着主导作用?这正是大洋钻探当前面临的课题。
    1999年春,由我国科学家建议、设计和主持的南海大洋钻探,钻井17口、取芯5000米,实现了中国海深海科学钻探零的突破,首次取得了2300万年气候旋回的深海连续记录,其中一个重要成果,就是发现了40~50万年大洋碳储库的长周期变化,为探索热带碳循环在气候轨道周期中的作用提出了新认识。



    下列表述不合文意的一项是: (单选题)
    南极的冰盖是地质史上超出常识范围的灾变事件
    恐龙盛行地球的时期也正是中东石油的形成期
    地中海现在水深可达5000米,面积相当于黄海、渤海、东海总和的两倍
    在地质历史上,南北极一般是没有冰覆盖的
  • 大洋钻探:揭示地球环境的历史档案

    为了解自己生存环境的变化,人类对地球的视野不但要在空间上拓宽,也需要在时间上扩展。地球的环境演变,在不同场合留下了各种各样的“历史档案”,惟独在深海沉积中留下的最为连续、最为全面。对深海大规模的系统研究开始于1968年的深海钻探计划。“深海钻探”、“大洋钻探”和“综合大洋钻探”深海研究的三部曲,是国际地球科学历时最长、规模最大,也是成绩最为突出的合作研究计划。前面说到的“板块”理论,正是DSDP在大西洋洋底的钻探取样和测年分析,发现从大洋中脊向两侧的玄武岩基底年龄越来越老,为洋底扩张的假说提供了决定性的证据。30年前在南大洋的钻探,发现澳洲和南美洲是在二三千万年前才完全离开南极大陆的,于是南大洋形成环南极洋流,造成南极的“热隔离”,结果导致南极冰盖的出现。深海钻探的这项发现,被誉为古海洋学新学科建立的标志。

    总之,深海钻探和大洋钻探35年来在全球各大洋钻井近3000口,证实了板块构造学说,创立了古海洋学,把地质学从陆地扩展到全球,导致地球科学一场真正的革命,改变了固体地球科学几乎每一个分支的发展轨迹。

    ①确实,一些地球环境的历史变化,没有深海海底的钻探取样,是可能发现不了的。②到533万年前海面上升,与大西洋的通道恢复时,“地中海盐度危机”便告结束,大西洋水又呈瀑布状泻入地中海。③现在查明,由于地中海四面被陆地包围,只以水深300米的直布罗陀海峡与地中海连通,一旦构造运动将通道锁闭,地中海便变为一个巨型蒸发盐湖。④20世纪70年代初地中海的深海钻探,发现了二三千米厚的岩盐、石膏层。⑤这类蒸发岩应当是干旱地区的产物,地中海现在水深可达5000米,面积相当于黄海、渤海、东海总和的两倍,居然出现沙漠环境下的岩层,成为轰动一时的科学新闻。⑥距今596万年前开始,相当于全大洋6% 的盐分在这里沉淀形成巨厚的蒸发岩层。
    我们常说的沧海桑田是一个缓慢的过程,现在看来这一类超出常识范围的灾变事件,地质历史上也【  】。现在水深超过2000米的黑海,也只有20多米水深的海峡与地中海相通。近200万年来黑海基本上是个大湖,大约一万年前湖面低于地中海近百米,但随着冰盖消融、洋面上升,到7000多年前地中海海面上升,突破博斯普罗斯海峡涌入黑海,突然造成灾难性洪水事件,最近科学家考证,认为这就是圣经里“诺亚方舟”故事的原型。
    上述灾变属于区域性事件,深海钻探还发现了规模更大的全球性巨变。6亿年前,地球的两极大部分时间并没有冰层覆盖,像现在这样南北两极都有冰盖是绝无仅有的特殊时期。和现在反差最大的,是一亿年前恐龙盛行时的地球。当时,高纬度区的温度比现在高出15°C.,大气C.O2浓度至少比现在高3倍,出现了几百万年大洋底部缺氧的现象,在洋底发现有机质大量堆积,在中东是石油的形成期。
    距今最近的环境巨变,是两万年前的冰期,当时整个加拿大,美国和西欧的北部,全都压在几千米的冰盖之下。为什么会出现冰期?这种冰期还会不会再来?什么时候再来?一直是学术界必须回答的问题。现在已经明白:100年前阿尔卑斯山发现的几次大冰期、50年前太平洋沉积中碳酸盐含量的旋回,其实都是地球运行轨道几何形态变化。气候轨道驱动的发现和证实,是20世纪地球科学最辉煌的成就之一;轨道周期在世界各大洋地层中的对应性,为地质时期的纪年提供了天文学的标尺。但后来又发现,极地冰芯气泡反映的大气C.O2浓度,和深海沉积中氧同位素反映的冰盖消长,都和地球轨道呈现同样的周期现象。轨道周期如何能造成C.O2的变化?在冰期旋回中,究竟是高纬度冰盖的物理变化,还是低纬区碳循环的化学变化起着主导作用?这正是大洋钻探当前面临的课题。
    1999年春,由我国科学家建议、设计和主持的南海大洋钻探,钻井17口、取芯5000米,实现了中国海深海科学钻探零的突破,首次取得了2300万年气候旋回的深海连续记录,其中一个重要成果,就是发现了40~50万年大洋碳储库的长周期变化,为探索热带碳循环在气候轨道周期中的作用提出了新认识。



    对于“地中海”和“黑海”的表述,不合文意的一项是: (单选题)
    地中海在几百万年前是一个巨型蒸发盐湖
    地中海和黑海之间是博斯普罗斯海峡
    距今596万年前的时候,相当于太平洋6% 的盐分在地中海沉淀形成巨厚的蒸发岩层
    根据科学家的考证,黑海就是“诺亚方舟”的原型
  • 大洋钻探:揭示地球环境的历史档案

    为了解自己生存环境的变化,人类对地球的视野不但要在空间上拓宽,也需要在时间上扩展。地球的环境演变,在不同场合留下了各种各样的“历史档案”,惟独在深海沉积中留下的最为连续、最为全面。对深海大规模的系统研究开始于1968年的深海钻探计划。“深海钻探”、“大洋钻探”和“综合大洋钻探”深海研究的三部曲,是国际地球科学历时最长、规模最大,也是成绩最为突出的合作研究计划。前面说到的“板块”理论,正是DSDP在大西洋洋底的钻探取样和测年分析,发现从大洋中脊向两侧的玄武岩基底年龄越来越老,为洋底扩张的假说提供了决定性的证据。30年前在南大洋的钻探,发现澳洲和南美洲是在二三千万年前才完全离开南极大陆的,于是南大洋形成环南极洋流,造成南极的“热隔离”,结果导致南极冰盖的出现。深海钻探的这项发现,被誉为古海洋学新学科建立的标志。

    总之,深海钻探和大洋钻探35年来在全球各大洋钻井近3000口,证实了板块构造学说,创立了古海洋学,把地质学从陆地扩展到全球,导致地球科学一场真正的革命,改变了固体地球科学几乎每一个分支的发展轨迹。

    ①确实,一些地球环境的历史变化,没有深海海底的钻探取样,是可能发现不了的。②到533万年前海面上升,与大西洋的通道恢复时,“地中海盐度危机”便告结束,大西洋水又呈瀑布状泻入地中海。③现在查明,由于地中海四面被陆地包围,只以水深300米的直布罗陀海峡与地中海连通,一旦构造运动将通道锁闭,地中海便变为一个巨型蒸发盐湖。④20世纪70年代初地中海的深海钻探,发现了二三千米厚的岩盐、石膏层。⑤这类蒸发岩应当是干旱地区的产物,地中海现在水深可达5000米,面积相当于黄海、渤海、东海总和的两倍,居然出现沙漠环境下的岩层,成为轰动一时的科学新闻。⑥距今596万年前开始,相当于全大洋6% 的盐分在这里沉淀形成巨厚的蒸发岩层。
    我们常说的沧海桑田是一个缓慢的过程,现在看来这一类超出常识范围的灾变事件,地质历史上也【  】。现在水深超过2000米的黑海,也只有20多米水深的海峡与地中海相通。近200万年来黑海基本上是个大湖,大约一万年前湖面低于地中海近百米,但随着冰盖消融、洋面上升,到7000多年前地中海海面上升,突破博斯普罗斯海峡涌入黑海,突然造成灾难性洪水事件,最近科学家考证,认为这就是圣经里“诺亚方舟”故事的原型。
    上述灾变属于区域性事件,深海钻探还发现了规模更大的全球性巨变。6亿年前,地球的两极大部分时间并没有冰层覆盖,像现在这样南北两极都有冰盖是绝无仅有的特殊时期。和现在反差最大的,是一亿年前恐龙盛行时的地球。当时,高纬度区的温度比现在高出15°C.,大气C.O2浓度至少比现在高3倍,出现了几百万年大洋底部缺氧的现象,在洋底发现有机质大量堆积,在中东是石油的形成期。
    距今最近的环境巨变,是两万年前的冰期,当时整个加拿大,美国和西欧的北部,全都压在几千米的冰盖之下。为什么会出现冰期?这种冰期还会不会再来?什么时候再来?一直是学术界必须回答的问题。现在已经明白:100年前阿尔卑斯山发现的几次大冰期、50年前太平洋沉积中碳酸盐含量的旋回,其实都是地球运行轨道几何形态变化。气候轨道驱动的发现和证实,是20世纪地球科学最辉煌的成就之一;轨道周期在世界各大洋地层中的对应性,为地质时期的纪年提供了天文学的标尺。但后来又发现,极地冰芯气泡反映的大气C.O2浓度,和深海沉积中氧同位素反映的冰盖消长,都和地球轨道呈现同样的周期现象。轨道周期如何能造成C.O2的变化?在冰期旋回中,究竟是高纬度冰盖的物理变化,还是低纬区碳循环的化学变化起着主导作用?这正是大洋钻探当前面临的课题。
    1999年春,由我国科学家建议、设计和主持的南海大洋钻探,钻井17口、取芯5000米,实现了中国海深海科学钻探零的突破,首次取得了2300万年气候旋回的深海连续记录,其中一个重要成果,就是发现了40~50万年大洋碳储库的长周期变化,为探索热带碳循环在气候轨道周期中的作用提出了新认识。



    对“大洋钻探”的表述,不合文意的一项是: (单选题)
    深海钻探和大洋钻探证实了板块构造学说,创立了古海洋学,把地质学从陆地扩展到全球,导致地球科学一场真正的革命
    大洋钻探大大促进了对在深海沉积中留下的最为连续、最为全面的地球历史档案的发掘
    很多地球环境的历史变化,没有大洋钻探很可能就发现不了
    大洋钻探始于1968年的深海钻探计划
  • 生态整体主义的核心思想是:把生态系统的整体利益作为最高价值而不是把人类的利益作为最高价值,把是否有利于维持和保护生态系统的完整、和谐、稳定、平衡和持续存在作为衡量一切事物的根本尺度,作为评判人类生活方式、科技进步、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的终极标准。

    生态整体观古已有之,古希腊的“万物之一”“存在的东西整个连续不断”等可谓生态整体主义的最早发端。作为一种系统理论,生态整体主义形成于20世纪,主要代表人物是利奥波德和罗尔斯顿。利奥波德提出了“和谐、稳定和美丽”三原则:罗尔斯顿对生态整体主义进行了系统论证,并补充了“完整”和“动态平衡”两个原则,深层生态学代表人物奈斯叉补充了“生态的可持续性原则”。国内外有一些学者把生态整体主义称为“生态中心主义”。这并不准确,甚至可以说是用传统的人类中心主义的思维方式来误解生态整体观。生态整体主义的基本前提就是非中心化,它的核心特征是对整体及其整体内部联系的强调,绝不把整体内部的某一部分看作整体的中心。中心都没有,又何来中心主义?

    生态整体超越了以人类利益为根本尺度的人类中心主义,超越了以人类个体的尊严、权利、自由和发展为核心思想的人本主义和自由主义,颠覆了长期以来被人类普遍认同的一些基本的价值观;它要求人们不再仅仅从人的角度认识世界,不再仅仅关注和谋求人类自身的利益,要求人们了生态整体的利益而不只是人类自身的利益自觉主动地限制超越生态系统承载能力的物质欲求、经济增长和生活消费。

    从生态危机和生态整体观的角度来看,人类几千年来所犯的最致命的错误,就是以自己为中心、以自己的利益为尺度,没有清楚而深刻地认识到与人类的长久存在密切相关的生态系统的整体利益和整体价值。这个错误导致了无数可怕的、难以挽救的灾难。今后,如果人类还要继续以自己的意愿为【  】判断标准,则必将犯更多、更可怕的错误,直至自己走向灭亡。生态整体主义倡导人类跳出数千年来的旧思路,努力去认识生态系统,进而将认识到的生态系统的整体利益作为衡量人类的一切观念、行为、生活方式和发展模式的基本标准,为防止人类重蹈覆辙、为人类缓解乃至最终消除生态危机提供了一个重要的思维方式和思想根源。



    文中【】处应填入的词语是: (单选题)
    唯一
    一切
    基本
    永恒
  • 生态整体主义的核心思想是:把生态系统的整体利益作为最高价值而不是把人类的利益作为最高价值,把是否有利于维持和保护生态系统的完整、和谐、稳定、平衡和持续存在作为衡量一切事物的根本尺度,作为评判人类生活方式、科技进步、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的终极标准。

    生态整体观古已有之,古希腊的“万物之一”“存在的东西整个连续不断”等可谓生态整体主义的最早发端。作为一种系统理论,生态整体主义形成于20世纪,主要代表人物是利奥波德和罗尔斯顿。利奥波德提出了“和谐、稳定和美丽”三原则:罗尔斯顿对生态整体主义进行了系统论证,并补充了“完整”和“动态平衡”两个原则,深层生态学代表人物奈斯叉补充了“生态的可持续性原则”。国内外有一些学者把生态整体主义称为“生态中心主义”。这并不准确,甚至可以说是用传统的人类中心主义的思维方式来误解生态整体观。生态整体主义的基本前提就是非中心化,它的核心特征是对整体及其整体内部联系的强调,绝不把整体内部的某一部分看作整体的中心。中心都没有,又何来中心主义?

    生态整体超越了以人类利益为根本尺度的人类中心主义,超越了以人类个体的尊严、权利、自由和发展为核心思想的人本主义和自由主义,颠覆了长期以来被人类普遍认同的一些基本的价值观;它要求人们不再仅仅从人的角度认识世界,不再仅仅关注和谋求人类自身的利益,要求人们了生态整体的利益而不只是人类自身的利益自觉主动地限制超越生态系统承载能力的物质欲求、经济增长和生活消费。

    从生态危机和生态整体观的角度来看,人类几千年来所犯的最致命的错误,就是以自己为中心、以自己的利益为尺度,没有清楚而深刻地认识到与人类的长久存在密切相关的生态系统的整体利益和整体价值。这个错误导致了无数可怕的、难以挽救的灾难。今后,如果人类还要继续以自己的意愿为【  】判断标准,则必将犯更多、更可怕的错误,直至自己走向灭亡。生态整体主义倡导人类跳出数千年来的旧思路,努力去认识生态系统,进而将认识到的生态系统的整体利益作为衡量人类的一切观念、行为、生活方式和发展模式的基本标准,为防止人类重蹈覆辙、为人类缓解乃至最终消除生态危机提供了一个重要的思维方式和思想根源。



    下列选项中对生态整体主义对人类的要求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单选题)
    人类应该以生态环境的长效发展为中心利益标准
    我们应该消除人本主义,发展环境本位主义
    人类应该建立联系、平衡的观念,将人类作为生态环境的一部分重新建立利益体系
    人类应该尽快终止目前以人为中心的一切行为,转变自身的价值标准
  • 生态整体主义的核心思想是:把生态系统的整体利益作为最高价值而不是把人类的利益作为最高价值,把是否有利于维持和保护生态系统的完整、和谐、稳定、平衡和持续存在作为衡量一切事物的根本尺度,作为评判人类生活方式、科技进步、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的终极标准。

    生态整体观古已有之,古希腊的“万物之一”“存在的东西整个连续不断”等可谓生态整体主义的最早发端。作为一种系统理论,生态整体主义形成于20世纪,主要代表人物是利奥波德和罗尔斯顿。利奥波德提出了“和谐、稳定和美丽”三原则:罗尔斯顿对生态整体主义进行了系统论证,并补充了“完整”和“动态平衡”两个原则,深层生态学代表人物奈斯叉补充了“生态的可持续性原则”。国内外有一些学者把生态整体主义称为“生态中心主义”。这并不准确,甚至可以说是用传统的人类中心主义的思维方式来误解生态整体观。生态整体主义的基本前提就是非中心化,它的核心特征是对整体及其整体内部联系的强调,绝不把整体内部的某一部分看作整体的中心。中心都没有,又何来中心主义?

    生态整体超越了以人类利益为根本尺度的人类中心主义,超越了以人类个体的尊严、权利、自由和发展为核心思想的人本主义和自由主义,颠覆了长期以来被人类普遍认同的一些基本的价值观;它要求人们不再仅仅从人的角度认识世界,不再仅仅关注和谋求人类自身的利益,要求人们了生态整体的利益而不只是人类自身的利益自觉主动地限制超越生态系统承载能力的物质欲求、经济增长和生活消费。

    从生态危机和生态整体观的角度来看,人类几千年来所犯的最致命的错误,就是以自己为中心、以自己的利益为尺度,没有清楚而深刻地认识到与人类的长久存在密切相关的生态系统的整体利益和整体价值。这个错误导致了无数可怕的、难以挽救的灾难。今后,如果人类还要继续以自己的意愿为【  】判断标准,则必将犯更多、更可怕的错误,直至自己走向灭亡。生态整体主义倡导人类跳出数千年来的旧思路,努力去认识生态系统,进而将认识到的生态系统的整体利益作为衡量人类的一切观念、行为、生活方式和发展模式的基本标准,为防止人类重蹈覆辙、为人类缓解乃至最终消除生态危机提供了一个重要的思维方式和思想根源。



    根据原文提供的信息,以下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单选题)
    生态整体主义为人类缓解乃至最终消除生态危机提供了一种切实有效可行的方法
    生态整体主义强调的是生态系统的整体利益,而生态系统的整体利益与人类的长远利益和根本利益是一致的
    人类在演化的过程中犯过很多错误,走过许多弯路,其中以自己为中心,导致生态危机就是一个严重的错误
    如果人类还要以自己的利益为尺度,以自己的主观意愿为唯一判断事物的标准,后果是相当严重的
  • 生态整体主义的核心思想是:把生态系统的整体利益作为最高价值而不是把人类的利益作为最高价值,把是否有利于维持和保护生态系统的完整、和谐、稳定、平衡和持续存在作为衡量一切事物的根本尺度,作为评判人类生活方式、科技进步、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的终极标准。

    生态整体观古已有之,古希腊的“万物之一”“存在的东西整个连续不断”等可谓生态整体主义的最早发端。作为一种系统理论,生态整体主义形成于20世纪,主要代表人物是利奥波德和罗尔斯顿。利奥波德提出了“和谐、稳定和美丽”三原则:罗尔斯顿对生态整体主义进行了系统论证,并补充了“完整”和“动态平衡”两个原则,深层生态学代表人物奈斯叉补充了“生态的可持续性原则”。国内外有一些学者把生态整体主义称为“生态中心主义”。这并不准确,甚至可以说是用传统的人类中心主义的思维方式来误解生态整体观。生态整体主义的基本前提就是非中心化,它的核心特征是对整体及其整体内部联系的强调,绝不把整体内部的某一部分看作整体的中心。中心都没有,又何来中心主义?

    生态整体超越了以人类利益为根本尺度的人类中心主义,超越了以人类个体的尊严、权利、自由和发展为核心思想的人本主义和自由主义,颠覆了长期以来被人类普遍认同的一些基本的价值观;它要求人们不再仅仅从人的角度认识世界,不再仅仅关注和谋求人类自身的利益,要求人们了生态整体的利益而不只是人类自身的利益自觉主动地限制超越生态系统承载能力的物质欲求、经济增长和生活消费。

    从生态危机和生态整体观的角度来看,人类几千年来所犯的最致命的错误,就是以自己为中心、以自己的利益为尺度,没有清楚而深刻地认识到与人类的长久存在密切相关的生态系统的整体利益和整体价值。这个错误导致了无数可怕的、难以挽救的灾难。今后,如果人类还要继续以自己的意愿为【  】判断标准,则必将犯更多、更可怕的错误,直至自己走向灭亡。生态整体主义倡导人类跳出数千年来的旧思路,努力去认识生态系统,进而将认识到的生态系统的整体利益作为衡量人类的一切观念、行为、生活方式和发展模式的基本标准,为防止人类重蹈覆辙、为人类缓解乃至最终消除生态危机提供了一个重要的思维方式和思想根源。



    下列对“生态整体超越了以人类利益为根本尺度的人类中心主义”这句话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单选题)
    生态整体主义和以往的生态观不同,它不是以人类利益为出发点,而是从整个生态系统出发考虑问题
    生态整体主义要求人们不再从人的角度认识世界,不再关注和谋求人类自身的利益
    生态整体主义不再和以前的人本主义和自由主义一样,完全以人类个体的尊严、权利、自由和发展为核心思想
    生态整体主义要求人们为了生态整体的利益而不是人类自身的利益自觉主动地限制超越生态系统承受能力的物质欲求、经济增长和生活消费
  • 生态整体主义的核心思想是:把生态系统的整体利益作为最高价值而不是把人类的利益作为最高价值,把是否有利于维持和保护生态系统的完整、和谐、稳定、平衡和持续存在作为衡量一切事物的根本尺度,作为评判人类生活方式、科技进步、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的终极标准。

    生态整体观古已有之,古希腊的“万物之一”“存在的东西整个连续不断”等可谓生态整体主义的最早发端。作为一种系统理论,生态整体主义形成于20世纪,主要代表人物是利奥波德和罗尔斯顿。利奥波德提出了“和谐、稳定和美丽”三原则:罗尔斯顿对生态整体主义进行了系统论证,并补充了“完整”和“动态平衡”两个原则,深层生态学代表人物奈斯叉补充了“生态的可持续性原则”。国内外有一些学者把生态整体主义称为“生态中心主义”。这并不准确,甚至可以说是用传统的人类中心主义的思维方式来误解生态整体观。生态整体主义的基本前提就是非中心化,它的核心特征是对整体及其整体内部联系的强调,绝不把整体内部的某一部分看作整体的中心。中心都没有,又何来中心主义?

    生态整体超越了以人类利益为根本尺度的人类中心主义,超越了以人类个体的尊严、权利、自由和发展为核心思想的人本主义和自由主义,颠覆了长期以来被人类普遍认同的一些基本的价值观;它要求人们不再仅仅从人的角度认识世界,不再仅仅关注和谋求人类自身的利益,要求人们了生态整体的利益而不只是人类自身的利益自觉主动地限制超越生态系统承载能力的物质欲求、经济增长和生活消费。

    从生态危机和生态整体观的角度来看,人类几千年来所犯的最致命的错误,就是以自己为中心、以自己的利益为尺度,没有清楚而深刻地认识到与人类的长久存在密切相关的生态系统的整体利益和整体价值。这个错误导致了无数可怕的、难以挽救的灾难。今后,如果人类还要继续以自己的意愿为【  】判断标准,则必将犯更多、更可怕的错误,直至自己走向灭亡。生态整体主义倡导人类跳出数千年来的旧思路,努力去认识生态系统,进而将认识到的生态系统的整体利益作为衡量人类的一切观念、行为、生活方式和发展模式的基本标准,为防止人类重蹈覆辙、为人类缓解乃至最终消除生态危机提供了一个重要的思维方式和思想根源。



    对“生态整体主义”这一概念理解准确的一项是: (单选题)
    生态整体主义是指把生态系统整体利益和人类的利益作为最高价值的生态观
    生态整体主义作为一种系统的理论形成于20世纪,其代表人物是利奥波德和罗尔斯顿
    生态整体主义把有利于维护和保护生态系统的完整、和谐、稳定、平衡和持续存在作为衡量一切事物的根本尺度
    生态整体主义不再考虑人类的利益
  • 直到梁代萧统编《文选》,才第一个要把文学和历史区分开来。他在序中提出他的文学定义,即“事出于沉思,义归乎翰藻”。但这时他所指的文学只包括诗、文、赋,并不包括小说。我国的小说脱离历史领域而成为文学创作,还是进入唐代之后的事。唐代的文化出现了很多新的东西,文人的思想也有所发展、开阔;这时传奇小说应运而生,如白居易写《长恨歌》,陈鸿写《长恨歌传》、白行简写《李娃传》等等,都是依照传说创作而成,不再是历史性质的东西了。唐代小说的发展主要表现在想像虚构与讲求文采,这就同过去的作品有所区分。参照萧统的文学定义看,虚构、想像正是“事出于沉思”;“义归于翰藻”则正是讲求文采。从此,小说便发展成为文学创作了,但作为史的志怪志人传统也并没有中止。



    根据原文的信息,下列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单选题)
    小说成为文学创作是由时代文化和文人思想所决定的
    梁代萧统是我国第一个给小说作出明确定义的人
    《长恨歌传》和《李娃传》这两部作品不属于文学作品
    唐代传奇小说虽脱离历史领域,但仍记载着历史的内容
  • 直到梁代萧统编《文选》,才第一个要把文学和历史区分开来。他在序中提出他的文学定义,即“事出于沉思,义归乎翰藻”。但这时他所指的文学只包括诗、文、赋,并不包括小说。我国的小说脱离历史领域而成为文学创作,还是进入唐代之后的事。唐代的文化出现了很多新的东西,文人的思想也有所发展、开阔;这时传奇小说应运而生,如白居易写《长恨歌》,陈鸿写《长恨歌传》、白行简写《李娃传》等等,都是依照传说创作而成,不再是历史性质的东西了。唐代小说的发展主要表现在想像虚构与讲求文采,这就同过去的作品有所区分。参照萧统的文学定义看,虚构、想像正是“事出于沉思”;“义归于翰藻”则正是讲求文采。从此,小说便发展成为文学创作了,但作为史的志怪志人传统也并没有中止。



    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单选题)
    从唐代开始,小说发展成为文学创作
    传统的志怪志人小说完全被唐代传奇小说取代
    小说成为文学创作的主要标志是虚构、想象、讲求文采
    萧统把文学定义为“事出于沉思,义归乎翰藻”的出发点是区分文学和历史
  • 直到梁代萧统编《文选》,才第一个要把文学和历史区分开来。他在序中提出他的文学定义,即“事出于沉思,义归乎翰藻”。但这时他所指的文学只包括诗、文、赋,并不包括小说。我国的小说脱离历史领域而成为文学创作,还是进入唐代之后的事。唐代的文化出现了很多新的东西,文人的思想也有所发展、开阔;这时传奇小说应运而生,如白居易写《长恨歌》,陈鸿写《长恨歌传》、白行简写《李娃传》等等,都是依照传说创作而成,不再是历史性质的东西了。唐代小说的发展主要表现在想像虚构与讲求文采,这就同过去的作品有所区分。参照萧统的文学定义看,虚构、想像正是“事出于沉思”;“义归于翰藻”则正是讲求文采。从此,小说便发展成为文学创作了,但作为史的志怪志人传统也并没有中止。



    对“这就同过去的作品有所区分”这句话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单选题)
    过去的作品注重用事实说话,具有很强的说服力
    唐及其后来的文学作品追求虚构与文采,为后世绮靡之风开了先河
    有唐以来,传奇小说创作讲求想象虚构与追求文采,标明了小说创作活动的真正独立与自觉
    唐文学在语言形式上有别于从前的文学创作,从而在我国古典文学史上形成了新的高峰
  • 直到梁代萧统编《文选》,才第一个要把文学和历史区分开来。他在序中提出他的文学定义,即“事出于沉思,义归乎翰藻”。但这时他所指的文学只包括诗、文、赋,并不包括小说。我国的小说脱离历史领域而成为文学创作,还是进入唐代之后的事。唐代的文化出现了很多新的东西,文人的思想也有所发展、开阔;这时传奇小说应运而生,如白居易写《长恨歌》,陈鸿写《长恨歌传》、白行简写《李娃传》等等,都是依照传说创作而成,不再是历史性质的东西了。唐代小说的发展主要表现在想像虚构与讲求文采,这就同过去的作品有所区分。参照萧统的文学定义看,虚构、想像正是“事出于沉思”;“义归于翰藻”则正是讲求文采。从此,小说便发展成为文学创作了,但作为史的志怪志人传统也并没有中止。



    对文中划线句子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单选题)
    直至南北朝时期,我国文学才正式进入了对文学本身进行反思的阶段
    在理论上使文学从历史中独立出来,是梁代萧统对我国古典文学理论所做的一大贡献
    我国古典文学理论相对于我国古典文学创作而言,实在算得上是“姗姗来迟”了
    “直到……才……”真实的写出了作者对古典理论的这一突破性进展盼望已久的心情
  • 直到梁代萧统编《文选》,才第一个要把文学和历史区分开来。他在序中提出他的文学定义,即“事出于沉思,义归乎翰藻”。但这时他所指的文学只包括诗、文、赋,并不包括小说。我国的小说脱离历史领域而成为文学创作,还是进入唐代之后的事。唐代的文化出现了很多新的东西,文人的思想也有所发展、开阔;这时传奇小说应运而生,如白居易写《长恨歌》,陈鸿写《长恨歌传》、白行简写《李娃传》等等,都是依照传说创作而成,不再是历史性质的东西了。唐代小说的发展主要表现在想像虚构与讲求文采,这就同过去的作品有所区分。参照萧统的文学定义看,虚构、想像正是“事出于沉思”;“义归于翰藻”则正是讲求文采。从此,小说便发展成为文学创作了,但作为史的志怪志人传统也并没有中止。



    对“事出于沉思,义归乎翰藻”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单选题)
    写文学作品前应反复的思索,文字上要讲求遣词造句,大胆追求形式的华美
    文学作品是以事实为基础,进行大胆的想象,甚至虚构;大胆追求形式的华美
    文学作品在内容上是以事实为基础,进行大胆的想象,甚至虚构,在形式上应讲求文采
    写文学作品前应反复的思索,在形式上应讲求文采
  • 人类登天考验多

    人一旦暴露在太空中,将面临失压、缺氧、低温和辐射损伤四大危险。这样的情形下,人类登天首先是要拥有强大的运载工具,其次是要研制出能模拟地球基本生活条件的载人航天器。

    发射载人航天器的火箭,其可靠性几乎要达到100% 。当今发射载人航天器的运载火箭一般不超过3级,其原因是随着火箭级数的增加,火箭系统会变得越来越复杂,可靠性也将下降,只要其中一级火箭出现故障,就会导致箭毁人亡,级数越少,可靠性越高。

    发射我国“神州”号飞船的“长征”二号F型火箭就是一个典型。它是在以前发射卫星的“长征”二号E型火箭基础上研制出来的,并增加了故障检测处理和逃逸系统。故障检测处理系统有两个主要任务,一是判断火箭故障,出现故障时向有关系统发出逃逸指令和中止飞行指令;二是航天员逃逸时完成逃逸飞行器的时序控制等。逃逸系统的任务是当运载火箭抛弃整流罩前发生重大危险,威胁到航天员的生命安全时,能使航天员脱离危险区,并为航天员的返回着陆提供必要的条件。

    “长征”二号F型为2级火箭,其可靠性提高到97% ,航天员的安全性达到了99.7% 。

    载人航天器与无人航天器的主要区别是增装了环境控制和生命保障系统、航天服和应急逃生装置等特设系统,以便为航天员提供服务。另外,载人航天器有较大的活动空间;结构密封性能一定要好;还要有返回地球所需的装备,即返回着陆系统。

    航天服是一种在真空环境中穿着的特殊服装,是在载人航天器上升、返回及出现故障或航天员出舱时使用,因而是必不可少的。

    宇宙飞船上的应急逃生装置有弹射座椅、救生塔和载人机动装置等,他们在飞行的不同阶段各有各的用途。

    为了保证万无一失,载人航天器中一些关键部件采用双备份甚至三备份。

    飞船返回要闯过三道“鬼门关”:一是过载关,飞船高速进入大气层时会产生巨大的冲击过载,就像飞机撞山一般,所以必须使过载限制在人的耐受范围内。二是火焰关,飞船返回时与大气层的剧烈摩擦会产生几千摄氏度的高温。三是撞击关,尽管飞船降落时有降落伞帮助减速,但降速仍较高。另外,还要保证其落点精度,以便【  】发现营救。

    载人航天器起降过程中巨大的加速度和减速度、高强度的噪音、剧烈的震动和猛烈的冲击等,可使人体内部的液体和组织发生位移,引起胸痛、呼吸困难、肌肉紧张、黑视等,只有精心挑选和受过特殊训练的航天员才能适应。


    文中【 】处,应填入的词语是: (单选题)
    提前
    及时
    当时
    可能
  • 人类登天考验多

    人一旦暴露在太空中,将面临失压、缺氧、低温和辐射损伤四大危险。这样的情形下,人类登天首先是要拥有强大的运载工具,其次是要研制出能模拟地球基本生活条件的载人航天器。

    发射载人航天器的火箭,其可靠性几乎要达到100% 。当今发射载人航天器的运载火箭一般不超过3级,其原因是随着火箭级数的增加,火箭系统会变得越来越复杂,可靠性也将下降,只要其中一级火箭出现故障,就会导致箭毁人亡,级数越少,可靠性越高。

    发射我国“神州”号飞船的“长征”二号F型火箭就是一个典型。它是在以前发射卫星的“长征”二号E型火箭基础上研制出来的,并增加了故障检测处理和逃逸系统。故障检测处理系统有两个主要任务,一是判断火箭故障,出现故障时向有关系统发出逃逸指令和中止飞行指令;二是航天员逃逸时完成逃逸飞行器的时序控制等。逃逸系统的任务是当运载火箭抛弃整流罩前发生重大危险,威胁到航天员的生命安全时,能使航天员脱离危险区,并为航天员的返回着陆提供必要的条件。

    “长征”二号F型为2级火箭,其可靠性提高到97% ,航天员的安全性达到了99.7% 。

    载人航天器与无人航天器的主要区别是增装了环境控制和生命保障系统、航天服和应急逃生装置等特设系统,以便为航天员提供服务。另外,载人航天器有较大的活动空间;结构密封性能一定要好;还要有返回地球所需的装备,即返回着陆系统。

    航天服是一种在真空环境中穿着的特殊服装,是在载人航天器上升、返回及出现故障或航天员出舱时使用,因而是必不可少的。

    宇宙飞船上的应急逃生装置有弹射座椅、救生塔和载人机动装置等,他们在飞行的不同阶段各有各的用途。

    为了保证万无一失,载人航天器中一些关键部件采用双备份甚至三备份。

    飞船返回要闯过三道“鬼门关”:一是过载关,飞船高速进入大气层时会产生巨大的冲击过载,就像飞机撞山一般,所以必须使过载限制在人的耐受范围内。二是火焰关,飞船返回时与大气层的剧烈摩擦会产生几千摄氏度的高温。三是撞击关,尽管飞船降落时有降落伞帮助减速,但降速仍较高。另外,还要保证其落点精度,以便【  】发现营救。

    载人航天器起降过程中巨大的加速度和减速度、高强度的噪音、剧烈的震动和猛烈的冲击等,可使人体内部的液体和组织发生位移,引起胸痛、呼吸困难、肌肉紧张、黑视等,只有精心挑选和受过特殊训练的航天员才能适应。


    根据原文提供的信息,以下判断和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单选题)
    运载火箭的级数与火箭系统的复杂性成正比,与火箭的可靠性成反比。
    “‘长征’二号F型火箭”上的逃逸系统可以充分保障飞船完成在轨运行任务后,使航天员安全返回地面。
    载人飞船返回地球,只要穿过了过载关、火焰关和撞击关这三道关口,就可以确保生命无忧了。
    由于登天和落地对人的体质具有特殊要求,只有经过精心挑选和特殊训练的航天员才能适应,因此普通人将永远无法进入太空。
  • 人类登天考验多

    人一旦暴露在太空中,将面临失压、缺氧、低温和辐射损伤四大危险。这样的情形下,人类登天首先是要拥有强大的运载工具,其次是要研制出能模拟地球基本生活条件的载人航天器。

    发射载人航天器的火箭,其可靠性几乎要达到100% 。当今发射载人航天器的运载火箭一般不超过3级,其原因是随着火箭级数的增加,火箭系统会变得越来越复杂,可靠性也将下降,只要其中一级火箭出现故障,就会导致箭毁人亡,级数越少,可靠性越高。

    发射我国“神州”号飞船的“长征”二号F型火箭就是一个典型。它是在以前发射卫星的“长征”二号E型火箭基础上研制出来的,并增加了故障检测处理和逃逸系统。故障检测处理系统有两个主要任务,一是判断火箭故障,出现故障时向有关系统发出逃逸指令和中止飞行指令;二是航天员逃逸时完成逃逸飞行器的时序控制等。逃逸系统的任务是当运载火箭抛弃整流罩前发生重大危险,威胁到航天员的生命安全时,能使航天员脱离危险区,并为航天员的返回着陆提供必要的条件。

    “长征”二号F型为2级火箭,其可靠性提高到97% ,航天员的安全性达到了99.7% 。

    载人航天器与无人航天器的主要区别是增装了环境控制和生命保障系统、航天服和应急逃生装置等特设系统,以便为航天员提供服务。另外,载人航天器有较大的活动空间;结构密封性能一定要好;还要有返回地球所需的装备,即返回着陆系统。

    航天服是一种在真空环境中穿着的特殊服装,是在载人航天器上升、返回及出现故障或航天员出舱时使用,因而是必不可少的。

    宇宙飞船上的应急逃生装置有弹射座椅、救生塔和载人机动装置等,他们在飞行的不同阶段各有各的用途。

    为了保证万无一失,载人航天器中一些关键部件采用双备份甚至三备份。

    飞船返回要闯过三道“鬼门关”:一是过载关,飞船高速进入大气层时会产生巨大的冲击过载,就像飞机撞山一般,所以必须使过载限制在人的耐受范围内。二是火焰关,飞船返回时与大气层的剧烈摩擦会产生几千摄氏度的高温。三是撞击关,尽管飞船降落时有降落伞帮助减速,但降速仍较高。另外,还要保证其落点精度,以便【  】发现营救。

    载人航天器起降过程中巨大的加速度和减速度、高强度的噪音、剧烈的震动和猛烈的冲击等,可使人体内部的液体和组织发生位移,引起胸痛、呼吸困难、肌肉紧张、黑视等,只有精心挑选和受过特殊训练的航天员才能适应。


    下列对“航天服”用途的叙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单选题)
    它是一种供航天员在真空环境中穿着的特殊服装,属于载人飞船的特设系统。
    它可使航天员在出舱时避免失压、缺氧、低温和辐射损伤四大危险。
    它可以使航天员在返回地面前一旦遇到飞船漏气等特殊情况,保障氧气供应而免遭生命危险。
    它是航天员在载人航天器上升、在轨运行、返回等各个环节必须穿着的特殊服装。
  • 人类登天考验多

    人一旦暴露在太空中,将面临失压、缺氧、低温和辐射损伤四大危险。这样的情形下,人类登天首先是要拥有强大的运载工具,其次是要研制出能模拟地球基本生活条件的载人航天器。

    发射载人航天器的火箭,其可靠性几乎要达到100% 。当今发射载人航天器的运载火箭一般不超过3级,其原因是随着火箭级数的增加,火箭系统会变得越来越复杂,可靠性也将下降,只要其中一级火箭出现故障,就会导致箭毁人亡,级数越少,可靠性越高。

    发射我国“神州”号飞船的“长征”二号F型火箭就是一个典型。它是在以前发射卫星的“长征”二号E型火箭基础上研制出来的,并增加了故障检测处理和逃逸系统。故障检测处理系统有两个主要任务,一是判断火箭故障,出现故障时向有关系统发出逃逸指令和中止飞行指令;二是航天员逃逸时完成逃逸飞行器的时序控制等。逃逸系统的任务是当运载火箭抛弃整流罩前发生重大危险,威胁到航天员的生命安全时,能使航天员脱离危险区,并为航天员的返回着陆提供必要的条件。

    “长征”二号F型为2级火箭,其可靠性提高到97% ,航天员的安全性达到了99.7% 。

    载人航天器与无人航天器的主要区别是增装了环境控制和生命保障系统、航天服和应急逃生装置等特设系统,以便为航天员提供服务。另外,载人航天器有较大的活动空间;结构密封性能一定要好;还要有返回地球所需的装备,即返回着陆系统。

    航天服是一种在真空环境中穿着的特殊服装,是在载人航天器上升、返回及出现故障或航天员出舱时使用,因而是必不可少的。

    宇宙飞船上的应急逃生装置有弹射座椅、救生塔和载人机动装置等,他们在飞行的不同阶段各有各的用途。

    为了保证万无一失,载人航天器中一些关键部件采用双备份甚至三备份。

    飞船返回要闯过三道“鬼门关”:一是过载关,飞船高速进入大气层时会产生巨大的冲击过载,就像飞机撞山一般,所以必须使过载限制在人的耐受范围内。二是火焰关,飞船返回时与大气层的剧烈摩擦会产生几千摄氏度的高温。三是撞击关,尽管飞船降落时有降落伞帮助减速,但降速仍较高。另外,还要保证其落点精度,以便【  】发现营救。

    载人航天器起降过程中巨大的加速度和减速度、高强度的噪音、剧烈的震动和猛烈的冲击等,可使人体内部的液体和组织发生位移,引起胸痛、呼吸困难、肌肉紧张、黑视等,只有精心挑选和受过特殊训练的航天员才能适应。


    下列对“‘长征’二号F型火箭”的叙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单选题)
    它是为发射中国载人飞船而在“长征”二号E型火箭基础上研制的运载工具,具有高可靠性的特点,从理论上讲,它发射100次,至少能成功97次。
    它是一枚2级火箭,较之3级火箭,因为级数少,系统相对简单,从而使其可靠性大大提高,达到97% 。
    它的故障检测处理和逃逸系统完全是为适应载人航天要求而专门设计和研制的。
    它的故障检测处理系统的妙处在于能够判断火箭升空后出现的故障,并能够完成对逃逸飞行器的有效控制。
  • 人类登天考验多

    人一旦暴露在太空中,将面临失压、缺氧、低温和辐射损伤四大危险。这样的情形下,人类登天首先是要拥有强大的运载工具,其次是要研制出能模拟地球基本生活条件的载人航天器。

    发射载人航天器的火箭,其可靠性几乎要达到100% 。当今发射载人航天器的运载火箭一般不超过3级,其原因是随着火箭级数的增加,火箭系统会变得越来越复杂,可靠性也将下降,只要其中一级火箭出现故障,就会导致箭毁人亡,级数越少,可靠性越高。

    发射我国“神州”号飞船的“长征”二号F型火箭就是一个典型。它是在以前发射卫星的“长征”二号E型火箭基础上研制出来的,并增加了故障检测处理和逃逸系统。故障检测处理系统有两个主要任务,一是判断火箭故障,出现故障时向有关系统发出逃逸指令和中止飞行指令;二是航天员逃逸时完成逃逸飞行器的时序控制等。逃逸系统的任务是当运载火箭抛弃整流罩前发生重大危险,威胁到航天员的生命安全时,能使航天员脱离危险区,并为航天员的返回着陆提供必要的条件。

    “长征”二号F型为2级火箭,其可靠性提高到97% ,航天员的安全性达到了99.7% 。

    载人航天器与无人航天器的主要区别是增装了环境控制和生命保障系统、航天服和应急逃生装置等特设系统,以便为航天员提供服务。另外,载人航天器有较大的活动空间;结构密封性能一定要好;还要有返回地球所需的装备,即返回着陆系统。

    航天服是一种在真空环境中穿着的特殊服装,是在载人航天器上升、返回及出现故障或航天员出舱时使用,因而是必不可少的。

    宇宙飞船上的应急逃生装置有弹射座椅、救生塔和载人机动装置等,他们在飞行的不同阶段各有各的用途。

    为了保证万无一失,载人航天器中一些关键部件采用双备份甚至三备份。

    飞船返回要闯过三道“鬼门关”:一是过载关,飞船高速进入大气层时会产生巨大的冲击过载,就像飞机撞山一般,所以必须使过载限制在人的耐受范围内。二是火焰关,飞船返回时与大气层的剧烈摩擦会产生几千摄氏度的高温。三是撞击关,尽管飞船降落时有降落伞帮助减速,但降速仍较高。另外,还要保证其落点精度,以便【  】发现营救。

    载人航天器起降过程中巨大的加速度和减速度、高强度的噪音、剧烈的震动和猛烈的冲击等,可使人体内部的液体和组织发生位移,引起胸痛、呼吸困难、肌肉紧张、黑视等,只有精心挑选和受过特殊训练的航天员才能适应。


    下列对“载人航天器”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单选题)
    它装备了环境控制和生命保障等多种系统,特别是它装备的逃逸系统,可以充分保证航天员的生命安全。
    它具有比无人航天器更大、密封性能更好的活动空间,还装有在返回时减弱冲击过载的设施。
    它装备有弹射座椅、救生塔和载人机动装置等,是为了供航天员在飞船发射出故障的时候逃生之用。
    它的一些关键部件可以做到双保险,在出现一次、二次甚至三次故障的情况下,也能保障航天员的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