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木教育LOGO

上岸船
格木造
辅导课程
  • 辅导课程
  • 网校视频
  • 招考信息
  • 师资团队
  • 备考资料
  • 公司新闻
推荐课程:面授课程
当前位置: 首页 > 备考资料 > 资料详情
教育理论综合知识高频考点
发布时间:2020-11-30 11:45:40
来源:格木教育

教育综合知识

考点一:新课改的理念

1.学生观(记忆术:钱【潜】是一个坏【怀】玩【完】意【异】)

1)学生是一个完整的生命个体(用发展的观点认识学生,做到悦纳错误、多宽容)。

2)学生个体之间存在很大的差异性(乐观估计学生的天性,做到多看优点、多赞美)。

3)学生身上蕴藏着巨大的潜能(认识到学生有巨大的发展潜能,做到相信学生、多期望)。

4)学生的成长需要人文的关怀(认识到学生是人,做到尊重学生、讲民主)。

2.教师观

1.教师角色的转变(记忆术:谏【践】言【研】促双开):

1)教师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当前学生的学习方式正由传统的接受学习向探究式、研究式学习转变,这就要求教师必须从传授知识的角色向教育促进者的角色转变。

2)教师应该是教育教学的研究者。教师不仅是教学者还应该是研究者,要精通教学理论和分析教学理论,并可以独立完成教育行动研究。

3)教师是课程的开发者和研究者。教师要开发教育资源,包括开发校外和校内的教育资源;教师要根据实际情况调整课程进度和结构;教师还要有设计教学活动的能力;

4)教师应是社区型的开放教师。随着社会的发展学校教育与社会的联系更加密切,教师的教育不仅局限于学校、课堂。所以教师不仅是学校的教师而且是社会的一员,所以教师应是开放型教师。

5)教师是终身学习的践行者。

2. 教师教学行为观点的转变:

1)在对待师生关系上,新课程强调尊重、赞赏、民主、互动、教学相长。

2)在对待教学上,新课程强调帮助、引导启发。

3)在对待自我上,新课程强调反思与终身学习发展。

4)在对待与其他教育者的关系上,新课程强调合作。

3.师生观(记忆术:施【师】主长点心)

1)尊师爱生。尊师与爱生是相互促进的两个方面。教师通过对学生的尊重和关爱换取学生发自内心的尊敬和信赖,而这种尊敬和信赖又可激发教师更加努力地工作,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心理气氛和学习条件。

2)民主平等。学生的健康成长有赖于教师的指导和帮助,教师教的成效有赖于学生的积极配合。作为教师要能够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把学生当做学习的主人,平等对待学生,尊重学生的人格,与学生交知心朋友。

3)教学相长。在教育过程中,教师的教促进学生的学,学生的学促进教师的教,教师与学生是相互促进的,“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教师在教的过程中,促进自己不断学习,不断进步。

4)心理相容。心理相容指的是教师与学生在心理上协调一致,表现于教学实施过程中师生关系密切、感情融洽、平等合作的人际关系。

4.教学观(记忆术:人生教程)

1)教学是课程创生和开发的过程。教学再也不能被动的听从课程的指令,而是要在教学实践中根据实际情况开发和设置课程。

2)教学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教学的实质是交往,师生相互合作、相互理解、相互补充,师生之间相互平等、相互尊重。教学是师生双方互动的过程。

3)教学过程重于教学结果。要重视客观真理,但更重视获得真理的过程。

4)教学更关注人而不只是科学。更关注学生的情感需要,给学生充分的个性空间和时间,重视对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教育。

5.评价观

现代教育评价的理念:发展性评价和激励性评价。

1)评价目的是促进发展。

2)评价内容综合化。全面素质评价。

3)评价方式多样化。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评价。

4)评价主体多元化。教师、学生、家长、管理者共同参与的、交互作用的评价

5)更注重评价过程。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有机结合

6.创新观

1)破除知识中心观念。 不能一味的相信知识,要对原有的知识提出质疑,不是说不要积累知识,而是以知识为引导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2)破除教师权威观念。新课程要求教师不再是课堂上的领导者,而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和引导者。

3 ) 培养问题意识。教师要鼓励学生提问,对学生有创意性的答案持赞赏态度。

7.素质教育观(记忆术:全体全面有个性,创新实践是重点)

1.素质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

2.素质教育是全面发展的教育

3.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教育

4.素质教育是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教育

考点学生与教师

1.教师的职业素养(记忆术:身心能知道)

思想道德素养、知识素养、能力素养、心理素养、身体素养。

2.教师专业发展的措施:

1)观摩和分析优秀教师的教学活动

2)开展微格教学

3)进行专门训练

4)反思教学经验

3、如何构建良好的师生关系(记忆术:官【观】微【威】交易【意】)

1)建立新型的师生观

2)树立教师威信

3)善于和学生交往

4)发扬教育民主,倾听学生的意见

考点三:教学

1.教学任务(记忆术:双基四育)

1)引导学生掌握科学文化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2)发展学生的智力、特别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3)发展学生体能,提高学生身心健康水平

4)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

5)养成良好的思想品德,形成科学的世界观基础和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

2.一堂好课的基本要求(记忆术:标点内,方能表演热烈)

1)目标明确(2)重点突出(3)内容正确(4)方法得当(5)表达清晰

6)组织严密(7)气氛热烈

3.作业检查与批改的要求

1)作业的内容要符合课程标准和教科书的要求,并要有代表性,要有助于学生巩固与加深理解所学的基础知识,形成相应的技能、技巧,培养学生的能力。

2)作业分量要适当,难易要适度。学校应通过班主任来调节学生各科作业的总量,防止学生负担过重。凡能在课内完成的作业,就不应当布置到课外去做。

3)布置作业要向学生提出明确的要求,并规定完成的时间。对比较复杂的作业,教师也可以适当地提示,但这种提示应是启发性的,不能代替学生的独立思考。

4) 教师应经常检查和批改学生的作业。检查的目的是了解学生对所学知识理解巩固的程度和实际运用知识的能力,以便发现教和学两个方面存在的问题,及时改进教学。

4.教学原则(记忆术:梁【量】启超寻【循】死【思】只【直】因巩俐【理】)

1)直观性原则:直观性原则是指在教学中引导学生直接感知事物、模型或通过教师用形象语言描绘教学对象,使学生获得丰富的感性认识。

贯彻直观性原则的基本要求是:正确选择直观教具和现代化教学手段;直观要与讲解相结合;重视运用语言直观

2)启发性原则:启发性原则是指在教学中教师要承认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注意调动他们的学习主动性,引导他们独立思考,积极探索,生动活泼地学习,自觉地掌握科学知识和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贯彻启发性原则的基本要求是:①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②启发学生独立思考,发展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③让学生动手,培养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④发扬教学民主。

3)循序渐进原则:循序渐进原则是指教学要按照学科的逻辑系统和学生认识发展的顺序进行,使学生系统地掌握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形成严密的逻辑思维能力。

4)因材施教原则:因材施教原则是指教师要从学生的实际情况、个别差异出发,有的放矢地进行有差别的教学,使每个学生都能扬长避短,获得最佳的发展。

5)巩固性原则:巩固性原则是指教学要引导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牢固地掌握知识和技能,长久地保持在记忆中,能根据需要迅速再现出来,以利知识技能的运用。

6)理论联系实际原则:理论联系实际原则是指教学要以学习基础知识为主导,从理论与实际的联系上去理解知识,注意运用知识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达到学懂会用、学以致用。

7)量力性原则:量力性原则又称可接受性原则,是指教学的内容、方法、分量和进度要适合学生的身心发展,是他们能够接受的,但又要有一定的难度,需要他们经过努力才能掌握的,以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

8)思想性和科学性统一原则:思想性和科学性统一原则是指教学中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引导学生掌握正确的知识,同时结合知识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

5.教学规律

1)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相结合

2)掌握知识与发展智力相统一

3)掌握知识与提高思想相结合

4)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动性相结合

考点四:影响人身心发展的主要因素

1.遗传及其作用

遗传是指从上代继承下来的解剖生理上的特点,这些生理特点也叫遗传素质。遗传是个体发展的物质前提。

遗传的作用

①遗传素质是人的身心发展的前提,为人的发展提供了可能性

②遗传素质的个别差异是人的身心发展的个别差异的原因之一

③遗传素质的成熟机制制约着人的身心发展的水平及阶段

④遗传素质对人的身心发展不起决定作用

2.环境及其作用

环境泛指个体生活其中,影响个体身心发展的一切外部因素。包括物质环境和精神环境两个方面。

环境的作用

①为个体的发展提供了多种机遇、条件和对象;

②环境对个体发展的影响有积极和消极之分;

③人在接受环境影响和作用时的主观能动性

3.学校教育及作用

学校教育在人的身心发展中起主导作用:(记忆术:目击【计】组专控)

①学校教育是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培养人的活动。

②学校教育是通过专门训练的教师来进行的,相对而言效果较好。

③学校教育能有效地控制,影响学生发展的各种因素。

学校教育,在一定意义上是一种特殊的环境,学校把改造过的自然、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社会意识形态等因素,经过有目的的选择和提炼,按照人的发展特点,以系统化的形式作用于学生,对人的影响巨大而深远。

学校教育在影响人的发展上的独特功能:(归【规】家【加】寄【即】腌【延】菜【才】)

①学校教育对个体发展作出社会性规范

②学校教育具有加速个体发展的特殊功能(最近发展区)

③学校教育对个体发展的影响具有即时和延时的价值

④学校具有开发个体特殊才能和发展个性的功能

4.个体的主观能动性

个体主观能动性的第一层次是人作为生命体进行的生理活动。第二层次是个体的心理活动。其中最基本的是认识活动。最高层次是社会实践活动。它具有鲜明的目的性、指向性和程序性,体现了人的主动选择。教育需要非常重视对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发挥。

个体主观能动性的作用

①个体的能动性是在人的活动中产生和表现出来的。

②个体的能动性是人的发展的内在动力。

③个体的能动性影响人的自我设计和自我奋斗。

④个体在与环境之间相互作用中所表现出来的个体主观能动性,是促进个体发展从潜在的可能状态转向现实状态的决定性因素。

考点五: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

1.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相结合。

1)教学中,学生以学习间接经验为主。

教学过程中学生学习的主要是间接经验,学生主要通过“读书”、“接受”现成的知识,然后再去应用和证明,可避免人类历史上曾经历过的曲折和失败,使学生能在最短的时间内系统的掌握大量的文化科学基础知识。

①就学生的认识任务而言,学生认识的主要任务是大量地接受间接经验,以学习书本知识为主。这是因为:间接经验经过特殊的加工并且有教师的指导,学生通过它掌握知识便捷而有效;学生在有目的、有组织的教学过程中学习间接经验,可以不受个体时空的限制,避免走前人在认识世界的过程中所经历的曲折道路,从而使学生用较少的时间把人类积累起来的基础知识接受过来,使个体的认识达到同人类认识水平一致的高度;还可以使学生在新的起点上继续认识和改造世界,攀登科学文化的新高峰。

②就教学中教学的任务而言,学生在教学中主要的不是探求新的真理,而是学习和继承人类已有的认识成果,即书本知识。

2)同时也要重视学生的直接经验。

强调学生以学习书本知识为主,决不能忽视学生的直接经验在认识客观世界中的作用。因为学生的认识遵循人类认识的普通规律,从感性到理性,不断深化,学生的间接经验是建立在直接经验的基础上的。以间接经验为主并不是不要直接经验。教学中学生直接经验的获得主要是通过实验、演示、教学录像,参加一定的生产劳动,社会调查,设置模拟的生活情境等方式。

2.掌握知识与发展智力相统一

1)教学过程是向学生传授系统的文化科学知识的过程,又是发展学生智能的过程,两者有着本质上的联系。

①掌握知识和发展智力相互依存、相互促进。

②掌握知识是发展智力的基础,发展智力又是掌握知识的必要条件。

2)教学过程中既要重视学生智力的发展,又要重视知识的掌握。

①教师应重视学生智力的发展。智力的发展是学生掌握文化科学知识的必要条件,能有效地提高他们的学习效率。

②教师应引导学生自觉地掌握和运用知识。知识虽然并不等于智能,知识掌握得多也并不一定表明智能发展得好,但两者互相联系,教师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引导学生自觉地掌握知识,就能促进学生智能的发展。

③要防止单纯抓知识或只重视智力发展的片面倾向。

3)知识和智力的相互转化

知识不等于智力,学生掌握知识的多少并不完全表明其智力的高低。要引导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有效地发展他们的智力和认识能力。知识与智力的相互转化应注意以下条件:

①传授给学生的知识应该是科学的规律性的知识

②必须科学地组织教学过程

③重视教学中学生的操作与活动,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与能力,提供学生积极参与实践的时间和空间。

④培养学生良好的个性品质,重视学生的个别差异。

3.掌握知识与提高思想相结合

即教学的教育性规律,指教学过程既是传授和学习系统的文化科学知识的过程,又是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基础上接受思想品德教育过程。两者具有紧密的联系。赫尔巴特首次提出“教学具有教育性”。

4.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动性相结合

1)该规律说明教学过程是教师和学生共同活动的过程。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起主导作用,学生在教学活动中处于主体地位,双方具有本质的联系。

2)教师在教学中起主导作用。理由是:

①学生在各方面并不成熟,学生对知识的掌握、能力的培养、品德的提高离不开教师的组织和安排,需要教师的指导。

②教师代表社会向学生提出教学要求。

③教师受过专业训练,有较丰富的知识。

3)相对学习对象而言,学生处于主体地位。理由是:

①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的教学内容只有被学生主动地吸收、消化才能为学生所掌握;

②学生虽然许多方面并不成熟,需要教师的指导,但他仍是认识和自身发展的主体,具有主观能动性。因此只有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才能促进教学活动的顺利开展。否定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作用,必然会削弱教学的效果。

4)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的主体作用是辩证统一的。两者相互联系,相互促进。

考点六:德育过程的一般规律

1.学生的知、情、意、行诸因素统一发展的规律

知、情、意、行之间的关系及其发展:德育过程的一般顺序可以概括为提高道德认识、陶冶品德情感、锻炼品德意志和培养品德行为习惯。知、情、意、行四个基本要素是相互作用的,其中,“知”是基础,“行”是关键。在德育具体实施过程中,有多种开端,即不一定恪守知、情、意、行的一般教育培养顺序,而是根据学生品德发展的具体情况,或从导之以行开始,或从动之以情开始,或从锻炼品德意志开始,最后达到使学生品德在知、情、意、行等方面的和谐发展。

2.学生在活动和交往中形成思想品德规律

3.学生思想内部矛盾转化规律

4.学生思想品德形成的长期性和反复性规律

考点七:操作性条件作用理论

1.强化:强化有正强化(实施奖励)与负强化(撤销惩罚)之分,又称为积极强化和消极强化。正强化通过呈现某种刺激增强反应发生的概率;负强化通过中止某种(讨厌的)刺激来增强反应发生的概率。

①正强化:有机体自发做出某种反应,得到正强化物,那么此类反应发生的概率增加。因此正强化是呈现能提高反应概率的刺激的过程。

②负强化:负强化是取消厌恶性刺激以提高反应概率的过程。

2.消退:有机体在做出某一行为反应后,不再有强化物伴随,那么,此类反应在将来发生概率会降低,称之为消退。

3.惩罚:惩罚是当有机体做出某种反应后,呈现一个厌恶刺激,以消除或抑制此类反应发生的过程。

考点八:学习动机与学习效果的关系

学习动机与学习效果的关系并不是直接的,它们之间往往以学习行为为中介,存在着既一致又不一致的关系。

学习动机与学习效果的关系类型中,有两种类型的学习动机与学习效果的关系是一致的,另两种类型的学习动机与学习效果的关系则不一致。 

一致的情况是:学习动机强,学习积极性高,学习行为也好,则学习效果好(正向一致);相反,学习动机弱,学习积极性不高,学习行为也不好,则学习效果差(负向一致)。  

不一致的情况是:学习动机强,学习积极性高,如果学习行为不好,其学习效果也不会好(负向不一致);相反,学习动机不强,如果学习行为好,其学习效果也可能好(正向不一致)

学习动机是影响学习行为、提高学习效果的一个重要因素,但却不是决定学习活动的唯一条件。学习动机与学习效果关系图如下:

 图片1.png

考点九:任务难度、学习效率、学习动机之间的关系

美国心理学家耶克斯和多德森认为,中等程度的动机激起水平与任务难度密切相关:任务较容易,最佳激起水平较高;任务难度中等,最佳动机激起水平也适中;任务越困难,最佳激起水平越低。这便是有名的耶克斯-多德森定律(简称倒“U”曲线)。

从图中可以看出:

①高度强烈的学习动机和低强度的学习动机一样降低学习效率。

②任务难度越高,最佳动机水平越低;反之任务难度低,动机水平要高。

③动机最佳水平与学习课题的难易程度有关。一般来讲,最佳水平为中等动机强度。

图片2.png

 


关注我们的微信公众号,可以获取更多备考资料,欢迎加入 湖北公务员考试交流群: 709769401


一手招考信息 海量备考干货

扫码关注“格木教育”微信公众号

格木教育订阅号.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