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湖北省中小学教师招聘考试
道德与法治学科密卷(一)答案
1、【答案】C
【详解】本题考查的是履行维护国家安全的义务。
C:小楠向有关部门举报不规范中国地图属于在维护国家安全,故C符合题意;
A:小沈在家孝敬父母,在学校认真学习是对自己负责的表现,故A不符合题意;
B:小萌将自己的压岁钱捐给山区的孩子们是在行使财产权,故B不符合题意;
D:小明在规定的时间和地点燃放烟花爆竹体现的是在遵守宪法和法律的义务,故D不符合题意;
故本题选C。
2、【答案】A
【详解】本题考查对青春的认识。
①③:题文中当代中国青年生逢其时,施展才干的舞台无比广阔,实现梦想的前景无比光明,这告诉我们要珍惜青春,努力拼搏,青年应热爱生活,积极开拓进取,勇敢进行青春的探索,青年要珍惜当下,把握机遇,努力拼搏方能有无悔青春,故①③说法正确;
②:任何困难都能克服,说法绝对化,故②说法错误;
④:要珍惜青春,不能挥霍青春,故④说法错误;
故本题选A。
3、【答案】C
【详解】本题考查止于至善。
②④:开展“年级百星”评选活动,目的是鼓励大家见贤思齐,汲取榜样的力道,相互学习,不断完善自我。好的榜样昭示着做人、做事的基本态度,激发我们对人生道路和人生理想的思考,给予我们自我完善的力量,故②④说法正确;
①:目的是善于寻找好的榜样、向榜样学习、汲取榜样的力量,完善自我,故①说法错误;
③:“确保”说法太绝对,题文与“行己有耻”无关,故③说法错误;
故本题选C。
4、【答案】C
【详解】本题考查合理利用网络、依法治国的要求。
②④:材料中,人工智能技术的两面性,说明了人工智能是一把双刃剑,我们要趋利避害;启示我们国家要完善法律法规,加大对人工智能技术的监管,故②④说法正确;
①:人工智能并不能取代人类劳动,故①说法错误;
③:公民没有权力打击AI诈骗犯罪行为,故③说法错误;
故本题选C。
5.【答案】D
【详解】本题考查服务社会和奉献社会的知识。
D:运动会的赛场内外志愿者的行为是亲社会行为,主动关心社会,积极融入社会,在用实际行动服务和奉献社会,故D说法正确;
AB:志愿者主要在各自岗位上为赛会提供服务,故AB说法错误;
C:履行作为公民应尽的道德义务,故C说法错误;
故本题选D。
6.【答案】A
【详解】本题考查促进民族地区的发展。
A:材料中,“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一个民族都不能少。”,这表明了我国坚持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各民族共同繁荣的方针,努力促进各民族的共同发展,故A说法正确;
B:民族地区没有高度自治权,故B说法错误;
C:只有……才能,观点绝对化,故C说法错误;
D:经济建设是我国一切工作的中心,故D说法错误;
故本题选A。
7.【答案】C
【详解】本题考查规范权力运行。
C:修订国务院组织法是为了健全国务院的组织和工作制度,保障和规范国务院依法行使职权,加强了对权力的制约和监督,更好的规范权力运行,让权力在法治的规范下运行,故C符合题意;
A:材料中未体现中国共产党坚持依法执政,故A不符合题意;
B:修订国务院组织法,有利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但不能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形成,故B说法错误;
D:政府要依法行政,不是严格执法,故D说法错误;
故本题选C。
8.【答案】D
【详解】本题考查建设生态文明。
①②③④:党和国家领导人同群众一起植树,就是要号召大家要积极参加劳动、植树造林,把绿色的种子种进心田,汇聚各方面的力量,推动全民义务植树不断走深走实,也是号召大家争当绿色使者、生态先锋,为建设美丽中国增绿添彩,共同谱写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中国式现代化新篇章,故①②③④符合题意;
故本题选D。
8.【答案】D
【详解】本题考查中国担当。
①②③:题文中全球文明倡议着眼于推动文明交流互鉴,促进人类文明进步,该倡议顺应了时代发展趋势,体现了中国尊重世界文明多样性,弘扬全人类共同价值,也说明全球应倡导共建共享原则,共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故①②③符合题意;
④:新型国际关系还没有形成,故④说法错误;
故本题选D。
10.【答案】C
【详解】本题考查台湾问题。
①④:根据题干描述可知,海峡两岸暨港澳侨界圆桌峰会的成功召开,能发挥“台”、“侨”独特优势,推进祖国和平统一,有利于两岸和港澳侨界同胞进一步深化经济合作,共享祖国发展机遇,故①④说法正确;
②:“已成为所有两岸同胞和港澳侨界的共识”说法太绝对,故②说法错误;
③:和平与发展是时代主题,故③说法错误;
故本题选C。
11.【答案】A
【详解】本题考查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A:中欧班列开辟亚欧大陆陆路运输新通道和经贸合作新桥梁,促进沿线国家经济发展,推动沿线国家文化的传播和交流,我国积极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推动世界文明交流互鉴,故A说法正确;
BC:说法与题干内容无关,故BC与题意不符;
D:和平与发展已经成为当今时代的主题,故D错误;
故本题选A。
12.A【解析】本题考查青少年职业选择。面对职业选择,我们要全面提升素养,适应未来职业要求,A正确;放弃冷门职业,说法绝对化且消极,要选择适合且喜欢的职业,职业不分贵贱,B错误;远离人工智能说法错误,当前我们需要与时俱进,学会使用和适应人工智能,顺应时代发展,C错误;放下当前学业,放下绝对化,我们有着受教育的义务,需自觉履行,D错误,故本题选A。
13.A【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完善公共服务,社区治理的相关知识。根据教材知识和题干信息,建立立体智慧停车场,开展垃圾分类我先行的环保服务都是为了绿色环保,共建美好家园,故A选项说法正确,B中的粗放利用资源说法错误,现在实行资源精细化管理和分配;C中法治在材料中未体现,不符合题意;D中城乡协调未体现,不符合题意 ,故本题选A。
14.A【解析】本题考查民营企业,市场,非公有制经济。民营企业是非公有制经济,我国针对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国家政策是毫不动摇的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毫不动摇的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A正确;国有经济是国民经济的主导力量,而不是公有制经济,B错误;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而不是政府,C错误;消除竞争中的消除属于绝对化错误,D错误故本题选A。
15.D【解析】本题考查国家机关的职责,违法行为,诉讼的途径。A中公安机关是行政机关,不能公正司法,公正司法是司法机关的职责;B人民法院是审判机关,具有审判权;而行政处罚必须由行政机关执行,而不是法院;C检察院是检察机关,具有检察权,不能进行诉讼,诉讼找法院。并且通过“判刑”可知是刑事违法行为,应提起刑事讼诉。D中根据材料可知能判刑的已构成犯罪行为,犯罪的最本质特征“严重社会危害性”,故本题选A。
16、【答案】(1)①人身自由权;②财产权;③名誉权。
(2)和解、调解、仲裁和诉讼等。
(3)①任何权利都是有范围的。公民行使权利不能超越它本身的界限,不能滥用权利。②公民在行使自由和权利的时候,不得损害国家的、社会的、集体的利益和其他公民的合法的自由和权利。③公民行使权利应依照法定程序,按照规定的活动方式、步骤和过程进行。④公民权利受到损害,要依照法定程序维护权利。
【分析】考点考查:公民的基本权利、依法维权、依法行使权利。
能力考查: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核心素养:法治观念。
【详解】(1)第一步:审设问,明确主体、作答范围及作答角度。
本题的设问主体为公民, 需要运用公民的基本权利的有关知识,从体现类习题的角度进行作答。
第二步:审材料,提取关键词,链接教材知识。
关键词①:超市保安怀疑小文偷拿东西,强行对其进行搜身→可链接人身自由权。
关键词②:王某捡到余某丢失的500元钱后拒不归还→可链接财产权。
关键词③:小军喜欢给班里的同学取侮辱性“绰号”→可链接名誉权。
第三步:整合信息,组织答案。
(2)本题考查公民维护权利的方式有哪些,可结合教材知识作答。
(3)本题考查公民应如何依法行使权利,可结合教材知识作答。
17.(1)①公民在行使自由和权利的同时,不得损害国家的、社会的、集体的利益和其他公民的合法的自由和权利。电动自行车是个人财产,公民享有自由支配的权利,但是按规定停放电动自行车是每个公民应尽的义务。因此,将电动自行车停放到指定区域,是正确行使权利的表现。
②电动自行车室内充电存在极大的安全隐患,容易引发火灾。按规定停放电动自行车,是对他人生命的尊重和关爱,有利于维护公共秩序,有利于构建平安社区。
(2)①立法机关要科学立法,制定和完善有关电动自行车合理停放的法律法规。②行政部门要依法严格处理电动自行车违规停放的违法行为,发挥规范、引领作用。③社区要加强普法宣传力度,合理规划电动自行车停放区域,增加充电桩数量,完善便民服务设施。④物业公司要实行精细化管理模式,合理制定充电收费标准,提升服务水平。⑤居民要增强法治意识、安全意识,提高自身道德修养,积极参与平安社区建设等。(答出三点即可)
【解析】17.(1)【解析】(1)本问的设问主体为公民,需要如何依法行使权利和如何依法行使权利的知识,从做法类问题的角度分析作答。公民依法行使权利的做法依次为权利有范围,有界限,不得超越特权;不得损害国家,集体,社会及个人的利益;依照法定程序,按照规定的方式和步骤行使权利。同时公民既不能只行使权利而不履行义务,也不能只履行义务而不行使权利;也需要增强权利意识和义务观念,结合材料电动自行车是个人财产,公民享有自由支配的权利,但是按规定停放电动自行车是每个公民应尽的义务。因此,将电动自行车停放到指定区域,是正确行使权利的表现。并且电动自行车室内充电存在极大的安全隐患,依法行使权利有利于维护公共秩序,有利于构建平安社区。
(2)实践运用如何厉行法治,从不同主体出发,分点分层次,包括国家,政府,社会,企业,个人等角度出发,结合提案材料中的问题,从实际出发。贯彻十六字总要求: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面守法。如立法机关要科学立法,制定和完善有关电动自行车合理停放的法律法规;行政部门要依法严格处理电动自行车违规停放的违法行为,发挥规范、引领作用;社区要加强普法宣传力度,合理规划电动自行车停放区域,增加充电桩数量,完善便民服务设施;物业公司要实行精细化管理模式,合理制定充电收费标准,提升服务水平;居民要增强法治意识、安全意识,提高自身道德修养,积极参与平安社区建设等。
三、案例分析与教学设计题
18、(1)多媒体演示法、问题引导法、小组讨论法、
(2)多媒体示法:教师通过出示 PPT 课件,展示公园、商场、车站等公共场所人们遵守秩序与秩序混乱的对比图片,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到公共秩序对生活体验的影响,使抽象的概念形象化,有助于学生理解。
问题引导法: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断提出问题,如 “观察这两组图片,说说哪种场景让你感觉更舒适?是什么造成了这种差别?”“在图书馆里要遵守的一条公共秩序是什么?”“在马路上行走时呢?” 等,引导学生思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小组讨论法:教师围绕 “公共秩序在不同场所的重要性及建立方法” 议题,将学生分成小组进行探究讨论。如让学生讨论公园没有公共秩序会出现什么情况,以及小组之间互相分享商场里的公共秩序表现等。这种方法有利于学生合作交流,共同探讨问题,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自主学习能力。
19、(1)政治认同:认同宪法规定我国公民享有的基本权利和自由。
道德修养:理解公民基本权利的重要意义,进一步感受宪法与每个人的关系。
法治观念:增强权利意识,学会珍惜、爱护自己享有的权利。
责任意识:了解我国宪法关于公民基本权利的具体规定,懂得公民享有基本权利的重要性。
课堂教学活动设计:
“公民权利守护者”模拟听证会
主题:《网络言论自由 vs. 人格尊严权:如何平衡权利边界?》
对应知识点:政治自由(言论自由)、人格尊严权(名誉权、隐私权)、监督权(检举权)
适用对象:八年级学生(认知特点:具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对社会热点敏感)
活动时长:40分钟
一、活动目标
知识目标:
理解言论自由的法律边界,掌握人格尊严权的具体内容(如名誉权、隐私权);
辨析权利冲突时的法律解决路径
能力目标:
通过角色代入提升辩证思维能力,学会在真实情境中运用法律条款分析问题;
培养合作探究与公共表达能力。
情感目标:
树立“权利行使需尊重他人”的法治观念,强化网络空间的道德责任感。
二、活动流程
1. 情境导入(5分钟)
案例呈现:
某中学贴吧中,学生A匿名发帖称“班干部B贪污班费”,引发热议。经查证,B并未贪污,但A辩称“我有言论自由”。B认为名誉受损,要求追责。
问题激发:
“匿名发帖是否属于合法言论自由?B该如何维权?”
板书关键词:言论自由、名誉权、检举权、证据合法性。
2. 角色分组与任务分配(5分钟)组别 原告组(B方)被告组(A方)听证团 观察组
3. 合作探究与准备(12分钟)
任务分解:
原告/被告组:
梳理法律依据,提炼3条核心论点;
设计质询问题
模拟证据提交。
听证团:
1.制定听证会议程(陈述→质询→辩论→裁决);
2.拟定裁决标准(如动机合理性、证据充分性、损害后果)。
观察组:
1.设计“权利冲突分析表”,对比双方立场;
2.准备点评问题(如“如何区分监督与诽谤?”)。
教师支持:
巡回指导,提示法律条款的适用场景(如《民法典》要求“举证责任倒置”)。
4. 模拟听证会(15分钟)
环节1:陈述与质询
原告组(3分钟):
“根据《民法典》第1024条,A的虚假发帖导致B社会评价降低,构成名誉侵权。要求A公开道歉并删除帖子。”
被告组(3分钟):
“《宪法》保障公民监督权,B作为班干部应接受质疑。若要求实名举报,可能压制学生参与公共事务的热情。”
环节2:自由辩论(5分钟)
焦点问题:
匿名发帖是否受法律保护?
班费管理是否属于“公共事务”?
如何平衡“言论自由”与“人格尊严”?
环节3:听证团裁决(4分钟)
裁决示例:
“A未核实信息即发帖,构成过失侵权,需书面道歉;学校应建立班费公示制度,保障监督权合法行使。”
5. 总结升华(3分钟)
教师引导:
法律提炼:
言论自由≠随意造谣,行使权利需以事实为依据;
人格尊严权受绝对保护,侵权者需承担民事责任。
价值观延伸:
网络空间不是法外之地,公民既是权利主体也是责任主体;
引用“杭州取快递女子被造谣案”判决,强调法治对公民权利的保障。
。
关注我们的微信公众号,可以获取更多备考资料,欢迎加入 湖北公务员考试交流群: 709769401
一手招考信息 海量备考干货
扫码关注“格木教育”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