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木教育LOGO

上岸船
格木造
辅导课程
  • 辅导课程
  • 网校视频
  • 招考信息
  • 师资团队
  • 备考资料
  • 公司新闻
推荐课程:面授课程
当前位置: 首页 > 备考资料 > 资料详情
【英语密卷2解析】2025年湖北中小学教师招聘
发布时间:2025-04-07 15:13:19

2025年湖北省中小学教师公开招聘考试密卷

英语学科密卷)解析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两部分,第一部分为语言知识,第二部分为阅读理解,共44分)

(一)语言知识(本部分共10小题,每小题2分,共20分)

1.【答案】C

【格木解析】考察字母组合“ea”的发音。A项:lead /liːd/B项:teach /tiːtʃ/C项:break /breɪk/D项:please /pliːz/ABD选项中字母组合ea /iː/ 音,C选项中字母组合ea/eɪ/音,故选C

2.【答案】B

【格木解析】考察主谓一致。数学对我们来说很困难。以-ics结尾的学科名称,不应受词尾-s的影响,谓语动词需要用单数形式。故选B

3.【答案】B

【格木解析】考察定语从句。句意:当人们谈到四川的象征时,首先想到的是大熊猫。先行词是the first______ comes into mind是定语从句,先行词the first是序数词,主语,用关系代词that引导,不能用which,故选B

4.【答案】D

【格木解析】考查形容词词义辨析。句意:大量新信息的涌入导致人们的理解出现了反复无常的波动。A. feeble 虚弱的;B. fierce 激烈的;C. flexible 灵活的;D. fickle 易变的,反复无常的。新信息过多可能会使人们的理解不断变化,难以稳定,“fickle” 符合语境。

5.【答案】A

【格木解析】考查动词词义辨析。句意:这位年轻运动员一直在刻苦训练,以便在即将到来的比赛中超越他之前的记录。A. exceed 表示 超过,超出,常指在数量、程度、规模等方面超越,这里指超越之前的记录,符合语境;B. excel 意为 擅长,突出,常用搭配 excel in/at(在…… 方面擅长),不与 record 搭配;C. expand 扩大,扩张,如 expand the business(扩大业务),与记录搭配不当;D. explore 意为 探索,探究,如 explore the unknown(探索未知),与题意不符。故正确答案是A

6.【答案A

【格木解析】考查英美文学。此句出自莎士比亚的《皆大欢喜》。整个世界就是一个舞台所有的男人和女人都只是演员。B项乔治・伯纳德・肖(George Bernard Shaw);C选项奥斯卡・王尔德(Oscar Wilde);D选项亨利克・易卜生(Henrik Ibsen,故选A

7.【答案B

【格木解析】考察修辞学。句意:时间是个窃贼,偷走了我们的青春;时间是条河流,冲走了我们的记忆;时间是把利剑,斩断了我们的梦想。此句将时间(time分别比喻成小偷(thief”“河流(river”“剑(sword,主要运用了隐喻(metaphor)的修辞手法。隐喻是一种隐蔽的比喻,用一种事物暗喻另一种事物,本体和喻体都出现,中间常用喻词“是”等连接。故选B

8.答案D

【格木解析】考察构词法。句意:以下哪个词不是通过逆向构词法形成的。逆构词法为把一个语言中已经存在的较长单词删去“想象中的词缀”(实际上并不存在这样的词缀),由此构造出一个较短的单词。A. televisev. 用电视播放;电视播送)是名词television逆构而来B. editv. 编辑;校订)是从名词editor逆构而来。C. peddlev.叫卖;兜售;散播)是从名词peddler逆构而来D. nylonInvention(新创词)。故选D

9.【答案】C

【格木解析】考察教学设计理论。句意:这是一堂听力课。老师在正式听力之前不能使用以下哪项?A选项:介绍听力材料的主题和主要人物B选项:教授一些可能会出现的关键短语和表达C选项:让学生听一个相似但更难的段落来练习。D选项:激活学生与听力主题相关的已有知识,这是很好的听力前热身活动。C项:这在正式听力之前不太合适。因为在正式听力之前,应该是帮助学生熟悉和适应即将要听的内容难度,而不是用更难的材料让他们感到困惑或受挫。故选C

10.【答案】A

【格木解析】考察教学法。句意:老师展示一系列关于日常活动的图片,并要求学生用他们自己的话来描述所看到的内容。然后,老师指导学生写下他们的描述,并纠正他们的语法和拼写错误。之后,要求学生互相分享他们的书面作品并进行讨论。老师使用的是哪种教学方法?A. 情景教学法(Situational Language Teaching在这个教学过程中,教师通过展示一系列关于日常活动的图片来创设情景。让学生描述他们所看到的内容,这是基于情景的语言输出。然后引导学生写下描述,也是在情景的基础上进行写作练习。最后让学生分享并讨论他们的作品,整个过程围绕着教师创设的情景展开,利用情景帮助学生理解语言知识和运用语言技能,符合情景教学法的特点。B. 任务型语言教学法(Task - Based Language Teaching),任务型语言教学法重点在于让学生完成一个明确的任务,如制作海报、进行调查等,通过完成任务来学习语言。而在本题中,虽然有让学生描述、写作和分享讨论等活动,但主要是以教师创设的情景为核心,不是以完成一个特定任务为主要驱动力,所以不符合任务型语言教学法。C. 语法 - 翻译教学法(Grammar - Translation Method语法 - 翻译教学法主要侧重于语法规则的讲解和翻译练习。D. 全身反应法(Total Physical Response),全身反应法主要是通过身体动作来回应语言指令,例如教师说 “stand up”,学生就站起来这种方式。故选A

(二)阅读理解。(本部分共8小题,每小题3分,共24分)

Passage 1

11.【答案】A

【格木解析】细节理解题。题干:有多少参与者声称他们的第一次记忆来自1岁之前?选项A893。选项B37.4%。选项C6,641。选项D,文章没有提供这个信息。

文章第二段提到“Of 6,641 participants, 37.4 percent said they had their first memory before the age of 2. Of those, 893 said their first memories were from the period before they turned 1”,句意为“在6641名参与者中,37.4%的人表示他们的第一次记忆发生在2岁之前。其中,893人表示他们的第一次记忆来自1岁之前的时期”,由此可知,有893人声称他们的第一次记忆来自1岁之前,所以选项A正确。

选项B37.4%”是声称2岁之前有记忆的人的比例;选项C6,641”是参与者的总人数;选项D“文章没有提供这个信息”与文章内容不符。故选A

12.【答案】C

【格木解析】细节理解题。题干:哪一个选项是被试者报告的虚构记忆的一个典型例子。选项A来自他们第一年生活的特定事件或事故的记忆。选项B:受他们听到的个人叙述或故事影响的记忆。选项C:与他们婴儿期相关的记忆,如婴儿车的记忆。选项D:更可能由老年被试者报告的记忆。

在文章的第三段and a typical example would be a memory based around a baby carriage.”句意为“一个典型的例子就是基于婴儿车的记忆。”故选C

13.【答案】A

【格木理解】推理判断题。题干:人们声称拥有3岁之前的记忆的主要原因是什么?A选项:他们有强烈的愿望拥有一个完整的生活叙述。B选项:他们的大脑能够从婴儿期开始形成持久的记忆。C选项:他们受到了父母讲述的故事的影响。D选项:他们正在回忆自己幼儿时期的实际事件。

文章最后一段提到 “Researchers couldn’t determine why our brains do this but suggested it comes from a personal need to have a complete description of our lives.”,这里的 “this” 指代的是人们声称自己拥有 3 岁之前记忆的现象。这表明虽然研究人员不能确定大脑为什么会这样(让人产生3岁前有记忆的错觉),但是暗示这可能是源于人们对自己生活有完整叙述的个人需求。故选A

选项B:原文明确指出 “scientists agree that our brain isn’t developed enough to keep memories until we’re three years old”,说明大脑在 3 岁前还不具备形成持久记忆的能力,所以该选项与原文矛盾,不是正确答案。

选项C:文章中没有任何内容提及父母讲的故事对人们声称有 3 岁前记忆产生影响,所以这个选项没有依据,不符合题意。

选项D:文章阐述了这些记忆很多是大脑拼凑的,是将对婴儿的认知和自身婴儿时期实际经历混淆了,而不是真正回忆起幼儿时期的实际事件,所以该选项不符合原文所表达的意思。

故选A

14.【答案】D

【格木解析】作者态度题。题干:以下哪一项最能描述文章的总体语气?选项A,“Skeptical”意思是“怀疑的”。选项B,“Encouraging”意思是“鼓励的”。选项C,“Indifferent”意思是“漠不关心的”。选项D,“Informative”意思是“提供信息的”。

文章主要介绍了科学家的一项研究,解释了为什么很多人声称自己记得3岁之前的事情,研究发现,很多人声称的早期记忆其实是一种“虚构”的记忆,只是他们的大脑把对婴儿的了解和实际经历混淆了,而这种现象可能是由于人们希望对自己的生活有一个完整的描述的个人需求而产生的。文章的主要目的是向读者介绍这一研究的结果和发现,属于提供信息的类型。故选D

Passage 2

15.【答案】B

【格木解析】细节理解题。题干:与火星相比,为什么金星在寻找生命迹象方面变得更有吸引力?选项A金星有一个更适宜生命居住的环境。选项B在金星的大气层中发现了磷化氢气体。选项C金星任务比火星任务更成功。选项D金星比火星离地球更近。

文章第二段提到“It was announced that a strange gas called phosphine had been spotted in the clouds above Venus. The gas is produced by microbes, extremely small living things, here on Earth, so the discovery has renewed hopes that there might be life on Venus”,意为“宣布在金星上空的云层中发现了一种名为磷化氢的奇怪气体。这种气体是由地球上的微生物产生的,这些微生物是极小的生物,因此这一发现重新燃起了金星上可能存在生命的希望。由此可知,在金星的大气层中发现了磷化氢气体,这增加了金星可能存在生命的希望,使其比火星更有吸引力,B选项符合原文意思。

文章并没有提到金星比火星有一个更适宜生命居住的环境,所以选项A错误。

文章第四段提到“Only the Soviet Union has successfully landed on the Venusian surface—its Venera 13 lander functioned for 127 minutes before succumbing to the bad weather in 1982”,意为”只有苏联成功登陆金星表面——金星13着陆器在1982年因恶劣天气而失效前工作了127分钟。由此可知,苏联的金星任务并没有比火星任务更成功,且文中并没有比较金星和火星任务的成功率,所以选项C错误。

虽然金星确实比火星离地球更近,但文章并没有提到这是金星在寻找生命迹象方面变得更有吸引力的原因,所以选项D错误。

综上所述,本题的正确答案是:B. The discovery of phosphine gas in Venus’ atmosphere

16.【答案】B

【格木解析】词义猜测题。在第四段中,下划线短语“succumbing”的含义最接近“______”。AWithstanding(抵挡;经受住)。BYielding(屈服;让步;被打败)。CAdapting(适应;调整以适应)。DOvercoming(克服;战胜)

结合句子来看,“金星 13 号” 着陆器在金星表面运行了 127 分钟后,由于恶劣天气的影响就停止工作了,也就是它没能抵抗住恶劣环境,向这种恶劣的天气状况 “屈服” 了,所以 “Yielding” 的意思与文中 “succumbing” 最为贴近,故选B

17.【答案】C

【格木解析】细节理解题。题干:根据文章,探索金星最合理的第一步是:A. 在金星表面着陆一艘航天器。B. 发射一个样本返回任务,将金星的气体带回地球。C. 发射一个轨道飞行器来研究金星的大气层。D. 对金星进行更多的地面观测

文中第五段提到“An orbiter is the most sensible start. Unlike ground-based observations, orbiters can peer into the atmosphere and would have a better time observing how phosphine levels change over time or over what regions they are most concentrated”,意为轨道飞行器是最合理的起点。与地面观测不同,轨道飞行器可以窥视大气层,并更好地观察磷化氢水平如何随时间变化或在哪些区域最为集中。由此可知,探索金星最合理的第一步是发射一个轨道飞行器来研究金星的大气层,故选C

18.【答案】B

【格木解析】主旨大意题。题干:文章的主要目的是什么?A. 提供金星探索历史的概述及其被忽视的原因。B. 讨论最近在金星上发现的磷化氢气体及其对寻找生命的意义。C. 主张优先探索金星而不是像火星这样的其他行星上寻找生命。D. 概述一个探索金星的多任务综合策略。

文章开头提到金星长期以来一直不如其更红、更小、更远的邻居(可能是指火星)受到重视,并指出由于金星看起来不宜居住,我们过去一个世纪的大部分时间都花在寻找火星上生命的迹象上。接着,文章提到2020915日的一个重大变化,即在金星云层中发现了名为磷化氢的奇怪气体,这一发现重新燃起了金星上可能存在生命的希望。文章后续还讨论了金星探索面临的挑战以及可能的探索方式。

A. 文章并没有详细提供金星探索历史的概述,也没有专门讨论其被忽视的原因。

B. 文章确实提到了最近在金星上发现的磷化氢气体,并讨论了这一发现对寻找生命的意义。这与文章的核心内容相符。

C. 文章虽然提到了金星和火星在寻找生命方面的对比,但并没有主张优先探索金星而不是其他行星。

D. 文章虽然提到了多任务探索金星的可能性,但这并不是文章的主要目的。

综上所述,文章的主要目的是讨论最近在金星上发现的磷化氢气体及其对寻找生命的意义。故选B

二、写作题。(本大题共1小题,20)

19.【格木解析】

The Significance of Autonomous Learning in English.

Undoubtedly, English is one of the worlds most widely used languages. School education is a very important means to English learning, yet, no one can learn everything from school because of the limit of the time, money. Therefore, I totally support the claim that autonomous learning is the key to English proficiency.

Firstly, autonomous learning offers unparalleled flexibility. Autonomous learners can study at their own pace, time, and place, fitting language learning into their busy lives, utilizing a diverse range of resources like online platforms, podcasts, and literature. Besides, this self-directed approach fosters intrinsic motivation, a critical element often missing in traditional classroom settings. For instance, a student fascinated by British history might independently explore historical novels and documentaries, improving vocabulary and comprehension organically.

In conclusion, autonomous learning plays a vital role in attaining English proficiency. It allows learners to explore their interests, set personalized goals, and continuously improve their learning strategies. Therefore, we should encourage and cultivate students autonomous learning abilities to help them unlock the full potential of English learning.

三、综合题。(本大题共2小题,第20小题16分,第21小题20分,共36分)(注:本大题请用中文作答)

20.【格木解析】

1)在表示“命令、要求、建议、坚持”等意义的动词(如insist, order, suggest, demand 等)后的宾语从句中,谓语动词要用“(should)+ 动词原形”,“should”可以省略。表达说话人的主观意愿、要求或建议,强调事情应该按照某种方式去做(应该按时完成作业),而不是陈述客观事实。

2if非真实条件句,从句用“If+主语+did/were to/should do” 结构,主句用should/would/could/might + 动词原形表示对将来情况的虚拟。这种虚拟语气用于谈论将来不太可能发生或者只是假设会发生的事情,带有一定的不确定性。情态动词‌would‌表示“将会”,通常用于描述未来的情况。

3if非真实条件句的倒装结构,表示对过去情况的虚拟。如果条件从句中包含有werehadshould,有时可把if省略,把werehadshould放在主语前,变成倒装句式。正常语序是 “If I had not forgotten my keys...”。意为“要不是忘了带钥匙,我本来会锁门

4)含蓄虚拟语气,表示对过去情况的虚拟。含蓄虚拟语气指没有完整的条件从句,但在上下文隐含了虚拟条件的意味。常用含蓄虚拟标志otherwise/or /or else/without/thanks to/but for + 名词结构代替if条件句表示的虚拟语气。句中“but for...”意为 要不是,它引导的短语相当于一个 if 条件句(If it hadnt been for your help)。

5)在“wish + 宾语从句”结构中,从句谓语动词“would/ could + do”,表达对将来的虚拟。意为“但愿……,要是……就好了”

6)在 “It is + 形容词(如 important, necessary, essential 等)+ that 从句结构中,从句谓语动词要用 “(should)+ 动词原形的虚拟语气形式。“should” 可以省略。用于强调某种行为或情况的必要性或重要性,是一种比较正式的表达方式。

7)在“would/ had rather + 宾语从句”结构中,从句谓语动词did/were,表示对于将来的虚拟,意为“某人宁愿让另一个人做某事”。句意为“更希望对方明天回家这个情况发生”。

8)在 “It’s high time + that 从句结构中,从句谓语动词didshould + doshould不可省),意为“是该做某事的时候了,表达一种建议或催促。

21.【格木解析】

1)【参考答案】

能谈论人的个性特征

能简单比较人物特征

能用 -(i)er more 构成形容词及副词的比较级

能运用 both as ...as ... 结构表述两者之间的相同之处

⑤了解中外青少年对待友谊的态度和看法

2)【参考答案】

1.系统性原则;要根据教材的内容编排和学习节奏按步骤、按系统来进行教学。

2.交际性原则;教师应当创设情境和上下文等交际环境,让学生在实际交际中学习和使用语法。

3.整体性原则;语法教学中要将方法、应用、内容和能力等整合。

4.动机性原则;要注意话题适合学生年龄、认知能力和语言水平创设情境;增加语法练习的开放性;形式与意义相结合;充分体现个性。

5.多样性原则;在活动组织、话题选择、语法展示手段等方面要多种多样。

6.实践性原则;运用真实环境或模拟环境的活动,引入竞争机制的活动。

3)【参考答案】

思维品质指人的思维个性特征,反映学生在理解、分析、比较、推断、批判、评价、创造等方面的层次和水平。

思维品质的提升有助于学生学会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对事物作出正确的价值判断。

 

关注我们的微信公众号,可以获取更多备考资料,欢迎加入 湖北公务员考试交流群: 709769401


一手招考信息 海量备考干货

扫码关注“格木教育”微信公众号

格木教育订阅号.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