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湖北省中小学教师招聘考试
语文学科密卷(一)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3分,共36分)
1.【答案】C
【格木解析】C.间隔(jiàn) 风尘仆仆(pú)
2.【答案】B
【格木解析】B选项有误,“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故正确选项为 B。
3.【答案】C
【格木解析】翻译:物类本身,并无贵贱之分,仅仅以智慧大小、力量强弱,相互制约,得以生存。类无贵贱是完整的一句话,智力是古今异义词,是智慧与力量的意思,不可分开。“而”一般是放置在句中,较少在句首出现。综上,该题选择C。
4.【答案】D
【格木解析】且在本文中应该翻译为况且。
5.【答案】C
【格木解析】翻译:齐国的田氏在庭院里祭祀路神。“祖”在本文中是设宴祭祀路神之意,是动词,在文中充当谓语。“于庭”翻译过来是在庭院中,充当地点状语,“于”充当介词。按照现代汉语语序,状语修饰谓语,放置在谓语之前。而该句位置相反,且动词+于(乎)+宾语是状语后置的一种结构类型。综上,该句为状语后置句。
6.【答案】D
【格木解析】A.舟,象形字;B.益,会意字,从水从皿,益字本义为“溢”的本字。表示水漫出;C.菜,形声字,从艹,采声;D.末,指事字,本义为树梢。而本,指事字,本义为草木的根或靠根的茎干。故本题选择D。
7.【答案】C
【格木解析】C选项《世说新语》是南朝时期的笔记小说代表作,作者是刘义庆,是我国古代第一部笔记体小说集。《搜神记》是东晋干宝所著志怪小说。故正确选项为 C。
8.【答案】D
【格木解析】D选项 《醉翁亭记》 是欧阳修的代表作。故正确选项为 D。
9.【答案】A
【格木解析】A选项郁达夫是创造社的成员,主要从事小说的创作。新月社是徐志摩依据泰戈尔诗集《新月集》而起的,以探索新诗理论与新诗创作为主的文学社团,代表人物胡适、徐志摩、闻一多、梁实秋等,当“新月社”在北京宣告成立时,林徽因就是社员。故正确选项为 A。
10.【答案】C
【格木解析】B选项矛盾的代表作农村三部曲分别是《春蚕》《秋收》《残冬》;C选项柳青《创业史》梁斌代表作是《红旗谱》。故正确选项为 C。
11.【答案】B
【格木解析】B选项《欧也妮·葛朗台》是巴尔扎克的作品,莫里哀的代表作是《吝啬鬼》。故正确选项为 B。
12.【答案】D
【格木解析】作文每学年不少于14次,其他练笔不少于1万字,45分钟能完成不少于500字的习作。故正确选项为 B。
二、教学设计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8分,共16分)
阅读下面的现代文,完成13~14题
13.【格木解析】
(1)语言运用:
①正确读写并理解“蔫巴”“苟活”“余虞”等生字词,梳理与整合以上词语;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积累良好语感。
②通过朗读与体会,感受作者生动晓畅的语言风格。并学习本文选取动人情景,采用拟人、象征等手法刻画农人朴实、平凡、奉献等品质的,且能运用于写作。
(2)文化自信
①感受作者对白菜和农人虔诚、敬重的态度,受到情感上的熏陶。体会作者所传达的对平凡劳动者尊重、对平凡事物珍视的人文精神。
②传承尊重平凡、珍惜拥有的传统文化理念,并在日常生活中践行。以此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养文化自信。
14.【格木解析】
总结语:刚才大家讨论得非常激烈,老师在巡视的时候听到了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见解,现在老师来对此进行总结:
①文题表面上指的是要走进白菜的心里,了解白菜,但是深层含义指要走进菜农的心里,倾听他们的心声。表现了作者对白菜和农人虔诚、敬重的态度,奠定了全文的感情基调。
②深入文本我们可以发现,白菜也是文章的线索,贯穿全文。
③本文标题意蕴深刻,以“走进一棵白菜的心里”为题具有诗意化的美感,标题新颖,能够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想要深入了解本文讲述了一个怎样的故事。
④作者巧妙地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将白菜拟人化,赋予白菜以人的特征;同时也运用象征手法,白菜就象征着卑微的农人以及其朴实、平凡、甘于奉献的品质,使文章寓意深刻,耐人寻味。作者通过这样的标题,把自己对白菜及农人的讴歌与赞美展现给读者。
同学们今后写文章也可以采用这种手法,在标题上运用拟人、象征等修辞手法,使得文题生动形象、含蓄隽永。
三、案例分析题(本大题共2小题,第一小题8分,第二小题10分,共18分)
阅读《丁香结》课堂实录,完成15~16题。
15.【格木解析】
该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充分尊重学生主体,做到了:
(1)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此案例中,教师采用启发式的教学方式,引导学生理解题目、概括文章内容,梳理文章层次,并且通过层层设问,赏析优美词句,深入挖掘文本内涵,充分尊重学生主体,体现了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2)增强课程实施的情境性和实践性,促进学习方式变革
如教师为主导,引导学生用小标题的形式概括梳理文章的脉络层次。对于文章的理解,教师改变填鸭式教学,从学生语文生活实际出发,创设丰富多彩的学习情境,设置富有挑战性的学习任务,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想象力、求知欲。如要求同学们进行诗句改写等。在此基础上,注重循序渐进的提问,珍视学生独特的阅读体验,充分营造了开放的课堂,让学生畅所欲言。
(3)注重了课程评价的过程性和整体性,重视评价的导向作用
案例中老师每次都会给予学生及时评价,对学生给予适时的评价和鼓励,引起学生的学习热情,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在评价的过程中很注重正面积极的引导,对学生回答进行鼓励,调动了大家参与课堂的积极性。
(4)立足学生核心素养发展,充分发挥语文课程的育人功能。
案例中老师旁征博引,大量使用古代诗词与现代诗歌等优秀文化成果,引导学生理解丁香结的内涵,提升思想文化修养,并逐步使学生深入文本的情感主旨,受到思想熏陶,帮助学生树立乐观旷达的人生观。
16.【格木解析】
1.文化自信:新课标要求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案例中的老师通过一步步的引导,赏析有关丁香结的古代诗词,使学生理解了丁香结背后的文化意蕴——愁结,进而通过展现作者宗璞对待愁结的乐观、旷达的生活态度,帮助学生树立乐观豁达的人生观。
2.审美创造:该教师在教学中通过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方式指导学生感受、理解、欣赏、评价语言文字及作品,通过联系生活实际,以及联想想象,引导学生思考学习文中大量使用比喻、拟人等描绘丁香花的修辞方法,把握其用词、用意等,提高阅读能力,涵养高雅情趣。
3.思维能力:该教师通过设疑提问、捕捉重点词句培养学生深入探究文本的兴趣和能力,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用以提高学生的思维水平和人文素养。
4.语言运用:该教师在教学中指导学生进行朗读,重视认读生字词、引导学生自行概括大意,使学生的语文知识得到扩充。
四、作文题(本大题共1小题,30分)
17.阅读下面的故事,联系教育实际,自拟题目,写一篇400~600字左右的议论文。
《创新:教育发展的必由之路》
在教育的广阔天地里,创新犹如一颗璀璨的星辰,照亮着前行的道路。
创新是教育适应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当今社会,科技飞速发展,信息爆炸式增长。传统的教育模式已难以满足学生对知识的多元需求。若教育依旧墨守成规,学生所学到的知识将与社会实际严重脱节。例如,在信息技术课程中,如果只是按照旧教材教授过时的软件操作,学生步入社会后面对新的技术软件将不知所措。
创新能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传统教育多以教师单向传授知识为主,学生被动接受。而创新型的教育则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如项目式学习、探究性学习等。在这种创新教育模式下,学生能主动探索知识,如同在科学课上让学生自主设计实验探究物理现象,他们的好奇心和创造力被充分调动,学习潜能得到极大挖掘。
对于教师而言,创新教育理念也是提升教学质量的关键。教师要不断更新教学内容,结合社会热点、前沿科技知识融入教学。同时,创新教学评价体系也至关重要,不能仅以考试成绩衡量学生,而应综合考量学生的创新思维、实践能力等多方面素质。
然而,教育创新面临着诸多挑战,如传统教育观念的束缚、教育资源的不均衡等。但我们必须坚定地走创新之路,鼓励教育者大胆尝试新的教育方法,政府和社会也要给予支持,共同为教育创新营造良好的环境,让创新的活力在教育领域充分涌流。
关注我们的微信公众号,可以获取更多备考资料,欢迎加入 湖北公务员考试交流群: 709769401
一手招考信息 海量备考干货
扫码关注“格木教育”微信公众号